“野女強簪看亦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女強簪看亦丑”全詩
野女強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荊釵。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杏花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杏花三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看時高艷先驚眼,
折處幽香易滿懷。
野女強簪看亦丑,
少教憔悴逐荊釵。
詩意:
這首詩以杏花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對杏花的觀察和感受。詩人首先描述了杏花的美麗,稱其高聳艷麗,讓人眼前一亮。接著,詩人提到折下杏花后,花朵散發的幽香使人心懷愉悅。然而,詩人也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殘酷。他將自然界的美景與人的命運相對比,表達了一種對現實的思考和悲嘆。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杏花的美麗和清香。詩人通過對杏花的描寫,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世俗丑陋的反思。杏花是春天的代表之一,而春天又象征著生機和希望。然而,詩人巧妙地將杏花與人性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在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往往只是瞬間的,一旦經歷了時間和變故,就會褪去光彩。詩中的"野女"指的是自然界的女子,與人間的女子相對比,強調了世俗對美的扭曲和破壞。詩人以此寄托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反思。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將杏花的美麗與人生的無常相結合,既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又折射出對人生苦難和現實的思考。它展示了王安石深刻的思想觀察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是宋代文學中一首優秀的詩詞之作。
“野女強簪看亦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xìng huā sān shǒu
次韻杏花三首
kàn shí gāo yàn xiān jīng yǎn, zhé chù yōu xiāng yì mǎn huái.
看時高艷先驚眼,折處幽香易滿懷。
yě nǚ qiáng zān kàn yì chǒu, shǎo jiào qiáo cuì zhú jīng chāi.
野女強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荊釵。
“野女強簪看亦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