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晻靄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迢迢晻靄中”全詩
但見一方白,莫知所從來。
濕銀注寒晶,奩以青培堆。
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
是夕清風興,煩云豁然開。
常娥攀桂枝,顧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陳跡與子陪。
壯觀非復昔,平蕪夜莓苔。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定林示道原》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定林示道原》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昨日登上定林山,俯瞰東南陔。
只見一片白云,不知其來處。
濕潤的霧氣如銀流淌,冰晶似寒露。
遠遠的云霧之中,仿佛有一座白玉臺。
夜晚清風吹拂,煩擾的云霧豁然散開。
常娥攀爬桂樹枝,眺望景色久久徘徊。
拄著拐杖,忽然到來的秋天,我與子同來留下足跡。
壯麗的景象已不再如從前,平坦的地面覆蓋著夜色中的苔蘚。
這首詩描繪了王安石登上定林山的場景,以及他在山上所看到的景色。詩中以云霧為主要意象,通過描寫云霧的形態和顏色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緒。詩中的云霧被形容為白色,濕潤如銀,冰晶般寒冷,給人以清涼和神秘的感覺。云霧中似乎還有一座白玉臺,增添了一絲幽玄和仙境般的意境。
在夜晚清風吹拂之下,原本擾亂的云霧突然散開,揭示出美麗的景色。詩人常娥攀爬桂樹枝,久久凝視著這壯麗的景色,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和沉思。最后,作者與伴侶一同留下了足跡,但他意識到,這里的景色已經與過去不同,夜色中的苔蘚掩蓋了原本平坦的地面,暗示著歲月的更迭和變化。
這首詩詞以云霧和自然景色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和思考。同時,詩中也蘊含著時光流轉和物是人非的哲理,傳達了對變遷和歲月的感慨。整體上,這首詩詞充滿了意境和抒情,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感受力。
“迢迢晻靄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ìng lín shì dào yuán
定林示道原
zuó dēng dìng lín shān, fǔ shì dōng nán gāi.
昨登定林山,俯視東南陔。
dàn jiàn yī fāng bái, mò zhī suǒ cóng lái.
但見一方白,莫知所從來。
shī yín zhù hán jīng, lián yǐ qīng péi duī.
濕銀注寒晶,奩以青培堆。
tiáo tiáo àn ǎi zhōng, yí yǒu bái yù tái.
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
shì xī qīng fēng xìng, fán yún huò rán kāi.
是夕清風興,煩云豁然開。
cháng é pān guì zhī, gù jǐng jiǔ pái huái.
常娥攀桂枝,顧景久徘徊。
zhàng lí hū gāo qiū, chén jī yǔ zi péi.
杖藜忽高秋,陳跡與子陪。
zhuàng guān fēi fù xī, píng wú yè méi tái.
壯觀非復昔,平蕪夜莓苔。
“迢迢晻靄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