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河源不種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隴右河源不種田”全詩
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
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鹙后鴻鵠。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天邊行》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天邊行》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詩。這首詩講述了天邊的老人未能回家的遭遇,黃昏時在大江邊哭泣的情景,以及隴右和巴蜀地區被胡騎和羌兵侵襲的悲劇。洪濤奔騰,狂風拔木,禿鷲和鴻鵠前后飛翔,顯示了戰爭的破壞力。這位老人九次寫信給洛陽,但十年來沒有得到任何消息。
這首詩通過描繪戰爭帶來的破壞和困苦,抒發了作者對家園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老人未能回家,暮色中哭泣,凸顯了人們在戰亂中所受的巨大痛苦和困境。洪濤滔天,風拔木,禿鷲和鴻鵠的比喻描寫,既顯示了戰爭的慘烈,又突出了老人在外求助的孤立無援。
整首詩富有明顯的悲涼氣氛,通過對受戰亂困擾的人們的不幸遭遇的描繪,喚起讀者對戰爭的反思和同情。作者用濃郁的思鄉之情和對親人的牽掛,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戰爭的痛恨。這首詩詞在描繪了戰亂帶來的破壞和痛苦的同時,也通過對老人的形象描寫,傳達出對人性和家園的珍視,強調和平與安寧的重要性。
“隴右河源不種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iān biān xíng
天邊行
tiān biān lǎo rén guī wèi dé, rì mù dōng lín dà jiāng kū.
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lǒng yòu hé yuán bù zhòng tián,
隴右河源不種田,
hú qí qiāng bīng rù bā shǔ.
胡騎羌兵入巴蜀。
hóng tāo tāo tiān fēng bá mù, qián fēi tū qiū hòu hóng hú.
洪濤滔天風拔木,前飛禿鹙后鴻鵠。
jiǔ dù fù shū xiàng luò yáng, shí nián gǔ ròu wú xiāo xī.
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
“隴右河源不種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