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溝取西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穿溝取西港”全詩
湖陰宛在眼,曠若千里隔。
遙聞青秧底,復作龜兆坼。
占歲以知子,將勤而後食。
穿溝取西港,此計當未獲。
翛翛兩龍骨,豈得長掛壁。
晤言久不嗣,作苦何時息。
炎天不可觸,悵望新舂白。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寄楊德逢》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寄楊德逢》
山樊老憚暑,
獨寤無所適。
湖陰宛在眼,
曠若千里隔。
遙聞青秧底,
復作龜兆坼。
占歲以知子,
將勤而后食。
穿溝取西港,
此計當未獲。
翛翛兩龍骨,
豈得長掛壁。
晤言久不嗣,
作苦何時息。
炎天不可觸,
悵望新舂白。
中文譯文:
老山懼怕酷暑,
獨自醒來無所適從。
湖陰如在眼前,
卻隔絕千里之遙。
遠處傳來青苗的聲息,
又現龜紋裂痕重復。
通過算算年歲來預知兒子的命運,
只有辛勤勞作才能得到食物。
挖開溝渠取得西面的港口,
這項計劃可能尚未得到實現。
那些懸掛的龍骨,
豈能長久地掛在壁上。
長時間的尋訪未得繼承,
我的痛苦何時才能消散。
炎熱的天氣無法觸摸,
我憂慮著新的稻米將如何磨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表達了作者在山間度過炎熱夏日的心境和對生活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作者老山上的宅院,他對酷暑的懼怕,以及在這樣的天氣里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行動的困擾。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作者眼中的湖陰景色,雖然近在眼前,但卻隔絕千里之遙,形成了一種曠遠的感覺。
隨后的兩句描述了作者聽到遠處青苗聲音的同時,又想到了龜紋裂痕的故事,暗示了歲月變遷和生命的無常。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作者通過算歲數來預知兒子的命運,強調了勞動和辛勤的重要性。
再后面的兩句描繪了作者挖開溝渠以取得西面港口的計劃,但卻暗示這一計劃可能尚未實現。
接下來的兩句使用了比喻,描述了掛在壁上的龍骨,暗示了人事已非,事物難以長久。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長時間的尋訪未得繼承的苦惱,以及他對炎熱天氣無法觸摸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憂慮。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個人經歷為素材,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邃的意象,抒發了作者對生活中種種困擾和無奈的思考和感受。同時,詩中運用了隱喻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意境的深度和表達的效果,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
“穿溝取西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yáng dé féng
寄楊德逢
shān fán lǎo dàn shǔ, dú wù wú suǒ shì.
山樊老憚暑,獨寤無所適。
hú yīn wǎn zài yǎn, kuàng ruò qiān lǐ gé.
湖陰宛在眼,曠若千里隔。
yáo wén qīng yāng dǐ, fù zuò guī zhào chè.
遙聞青秧底,復作龜兆坼。
zhàn suì yǐ zhī zi, jiāng qín ér hòu shí.
占歲以知子,將勤而後食。
chuān gōu qǔ xī gǎng, cǐ jì dāng wèi huò.
穿溝取西港,此計當未獲。
xiāo xiāo liǎng lóng gǔ, qǐ dé zhǎng guà bì.
翛翛兩龍骨,豈得長掛壁。
wù yán jiǔ bù sì, zuò kǔ hé shí xī.
晤言久不嗣,作苦何時息。
yán tiān bù kě chù, chàng wàng xīn chōng bái.
炎天不可觸,悵望新舂白。
“穿溝取西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三講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