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反初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為反初服”全詩
量主欲有為,兩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
黃金既遍賜,短衣衣已續。
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叔孫通》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叔孫通》
先生秦博士,
秦禮頗能熟。
量主欲有為,
兩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儀,
群豪果知肅。
黃金既遍賜,
短衣衣已續。
儒術自此凋,
何為反初服。
中文譯文:
《叔孫通》
先生是秦朝的博士,
對于秦的禮儀相當熟悉。
主宰者希望有所作為,
兩位先生卻都不愿意。
以草草完成一份儀式,
群眾果然認為肅然敬服。
黃金已經廣泛賞賜,
短衣已然補充。
儒家學說從此式微,
為何要重新穿上舊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叔孫通》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通過描述叔孫通的境遇和思想轉變,反映出社會變革對儒家傳統的沖擊和批判。叔孫通原本是一位博學的秦朝博士,精通秦國的禮儀,但他面對主宰者希望有所作為的期望時,卻選擇了放棄,不愿意從事政治。而其他同樣有才華的人也對此持相同態度。
詩中提到的"一王儀"指的是草草完成一份儀式,意味著對于傳統禮儀的敷衍態度。然而,群眾卻對此表示肅然敬服,這暗示著當時社會的虛偽和追求表面功夫的現象。
詩中的"黃金既遍賜,短衣衣已續"表達了主宰者對于功臣的賞賜和獎勵,但這種物質享受并沒有改變人們的內心追求,只是暫時的滿足了物質需求。
最后兩句"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是作者對于儒家學說衰落的感慨和批評。儒家學說作為傳統的思想體系,在社會變革中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人們為了適應新的時代,放棄了儒家的傳統服飾和思想,這其中蘊含著對于社會變革和思想轉變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叔孫通和其他知識分子對于社會變革的態度和對傳統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現象的批判和對儒家學說衰落的憂慮,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思想和文學風格。
“何為反初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sūn tōng
叔孫通
xiān shēng qín bó shì, qín lǐ pō néng shú.
先生秦博士,秦禮頗能熟。
liàng zhǔ yù yǒu wéi, liǎng shēng jiē bù yù.
量主欲有為,兩生皆不欲。
cǎo jù yī wáng yí, qún háo guǒ zhī sù.
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
huáng jīn jì biàn cì, duǎn yī yī yǐ xù.
黃金既遍賜,短衣衣已續。
rú shù zì cǐ diāo, hé wéi fǎn chū fú.
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
“何為反初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