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真復社亡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太丘真復社亡遲”全詩
螭魅合謀非一日,太丘真復社亡遲。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游城南即事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游城南即事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神奸變化久難知,
禹鼎由來更不疑。
螭魅合謀非一日,
太丘真復社亡遲。
中文譯文:
神秘的奸詐變幻久難知曉,
禹鼎的來歷更是莫名其妙。
蛇魔和妖怪的合謀不是一日之功,
偉大的國家真正的衰亡遲遲到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游城南即事二首》之一,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社會現象的深思。詩人以眾多典故和象征性的詞語來描述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狀。
首先,詩中提到的"神奸變化久難知",指的是政治上的權謀和陰謀詭計,暗示了統治者之間爭權奪利的復雜和難以捉摸的性質。
接下來,詩中提到的"禹鼎由來更不疑",暗指官場上的腐敗和權力濫用,禹鼎在傳說中是大禹治水時所用的神器,而在這里則代表了權力的濫用和違背初衷的現象。
然后,詩中提到的"螭魅合謀非一日",指的是不良勢力和邪惡勢力的合謀,暗示了社會上腐敗和邪惡勢力的長期存在,以及其對社會穩定和秩序的破壞。
最后,詩中提到的"太丘真復社亡遲",表達了對社會衰敗的擔憂,太丘是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國家,其衰落被看作是社會崩潰的象征,詩人認為真正的社會災難將會遲遲到來。
整首詩通過古代神話和典故的象征手法,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腐敗、道德淪喪的現象,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動蕩和衰敗的擔憂和憂慮,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太丘真復社亡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chéng nán jí shì èr shǒu
游城南即事二首
shén jiān biàn huà jiǔ nán zhī, yǔ dǐng yóu lái gèng bù yí.
神奸變化久難知,禹鼎由來更不疑。
chī mèi hé móu fēi yī rì, tài qiū zhēn fù shè wáng chí.
螭魅合謀非一日,太丘真復社亡遲。
“太丘真復社亡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