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得擬陰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因得擬陰何”全詩
疏鍾挾谷響,悲梵入樵歌。
水映茅篁竹,云埋蔦女蘿。
拂塵書所見,因得擬陰何。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重游草堂次韻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重游草堂次韻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野寺真蘭若,
山僧老病多。
疏鍾挾谷響,
悲梵入樵歌。
水映茅篁竹,
云埋蔦女蘿。
拂塵書所見,
因得擬陰何。
中文譯文:
重游草堂,作為三首的連續韻文。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王安石重游草堂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感受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山水幽靜之地的向往和對禪宗修行的思考。
首先,詩中描述了一座野寺,寺內有一位真實如蘭花般清雅的僧人,但是他已經年老多病。這揭示了歲月無情,人生有限的主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寺廟和僧人的景仰之情。
接下來,詩中以疏鍾挾谷響、悲梵入樵歌的方式描繪了自然界的聲音。疏鍾是指山谷間鐘聲的回響,悲梵則是指悲傷的佛教音樂。這些聲音穿越山谷,回蕩在僻靜的草堂中,給人一種寧靜和超脫塵俗的感受。
接著,詩中描繪了水面映照著茅屋、篁竹,云霧將蔦屋和女蔓蘿蔓覆其中。這些景物的描繪呈現出一幅寧靜而優美的山水畫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和恬靜。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在這個幽靜的環境中,借著拂塵讀書,得以心思沉靜。陰的意思是指心靈的寧靜和超脫,這里表達了作者在草堂中得以自我修行和思考的心境。
綜合來看,《重游草堂次韻三首》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感受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深山幽靜之地的向往,以及對禪宗修行的思考。詩詞中融入了自然景物、聲音和內心的情感,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禪宗思想的追求。
“因得擬陰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ng yóu cǎo táng cì yùn sān shǒu
重游草堂次韻三首
yě sì zhēn lán rě, shān sēng lǎo bìng duō.
野寺真蘭若,山僧老病多。
shū zhōng xié gǔ xiǎng, bēi fàn rù qiáo gē.
疏鍾挾谷響,悲梵入樵歌。
shuǐ yìng máo huáng zhú, yún mái niǎo nǚ luó.
水映茅篁竹,云埋蔦女蘿。
fú chén shū suǒ jiàn, yīn dé nǐ yīn hé.
拂塵書所見,因得擬陰何。
“因得擬陰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