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蘿追赤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捫蘿追赤松”全詩
拔出飛鳥上,圖畫難為容。
聞昔有幽人,捫蘿追赤松。
遺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
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龍。
側行蒼崖煙,俯仰求靈蹤。
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
安能久塵土,傾倒相迎逢。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
作者:王安石(宋代)
宣城百山間,
文脊尤奇峰。
拔出飛鳥上,
圖畫難為容。
聞昔有幽人,
捫蘿追赤松。
遺形此古室,
孤坐鹿裘重。
人去邈不反,
洞壑空藏龍。
側行蒼崖煙,
俯仰求靈蹤。
游者如可得,
甘棄萬戶封。
安能久塵土,
傾倒相迎逢。
中文譯文:
在宣城的百座山巒之間,
文脊山尤為奇峰。
高聳入云,鳥兒也難以停留,
無法用圖畫展現其美。
聽說古代曾有一位隱士,
攀爬藤蘿追尋紅松樹。
他的遺跡留在這座古室,
我孤身坐在鹿皮重衣中。
那位人已遠去無返,
山洞里空潛伏著神龍。
我俯仰之間,蒼崖中升騰著煙霧,
尋求著靈感的足跡。
如果能夠得到游山的人,
寧愿放棄萬戶侯爵的封賞。
怎能久留于塵土之中,
傾倒相迎而相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宣城山脈中觀賞文脊山的景色,表達出他對山峰的贊美和對自然的追求。詩中通過描繪山峰的高聳和壯麗,表現了其獨特的美麗和難以言表的藝術價值。作者通過山峰的形象來表達自然的壯麗和超越人類的力量。
詩中提到了古代的隱士,他攀爬藤蘿追尋紅松樹,這象征著追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古室中留下了他的遺跡,這增添了一種歷史感和人文情懷。
詩中還表達了對遠離塵囂、追求靈感和超越世俗的向往。作者希望那些能夠領悟山峰之美的人,愿意舍棄名利和權勢的追逐,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疑問和不滿,他希望能夠超越塵世的束縛,與真正有共同追求的人相會相知。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山水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人生境界的追求,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情感。
“捫蘿追赤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óu shān mén sì wàng wén jí shān
次韻游山門寺望文脊山
xuān chéng bǎi shān jiān, wén jí yóu qí fēng.
宣城百山間,文脊尤奇峰。
bá chū fēi niǎo shàng, tú huà nán wéi róng.
拔出飛鳥上,圖畫難為容。
wén xī yǒu yōu rén, mén luó zhuī chì sōng.
聞昔有幽人,捫蘿追赤松。
yí xíng cǐ gǔ shì, gū zuò lù qiú zhòng.
遺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
rén qù miǎo bù fǎn, dòng hè kōng cáng lóng.
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龍。
cè xíng cāng yá yān, fǔ yǎng qiú líng zōng.
側行蒼崖煙,俯仰求靈蹤。
yóu zhě rú kě dé, gān qì wàn hù fēng.
游者如可得,甘棄萬戶封。
ān néng jiǔ chén tǔ, qīng dǎo xiāng yíng féng.
安能久塵土,傾倒相迎逢。
“捫蘿追赤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