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三十九年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悠悠三十九年非”全詩
身世自知還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省中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省中二首》
大梁春雪滿城泥,
一馬常瞻落日歸。
身世自知還自笑,
悠悠三十九年非。
中文譯文:
大梁城中的春雪覆滿了塵泥,
一匹馬常常注視著夕陽歸去。
我自己明白自己的身世,卻只能自嘲,
漫長而悠遠的三十九年不是一般的艱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作者沉痛的人生感慨和自嘲的情緒。
首先,詩中的"大梁春雪滿城泥"描繪了大梁城(今河南開封)春天的景象,雪花覆蓋了塵泥,形容了城市的繁華和喧囂。這里可以理解為社會的浮華和虛妄。
接下來的"一馬常瞻落日歸"表現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思索和對光陰流逝的感嘆。馬兒注視著夕陽西下,暗示著作者對歲月的追憶和對生命的短暫的認識。
詩的下半部分,"身世自知還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世的理解和對人生的自嘲。作者深知自己的身世和經歷,并以自嘲的方式來面對。"悠悠三十九年非"意味著作者經歷了漫長而不平凡的三十九年,其中包含了各種困苦和磨難。
整首詩通過對大梁城的描寫、對馬兒和夕陽的表現以及對自身身世的反思,傳達了作者對社會浮華的冷嘲熱諷和對人生苦難的深刻體驗。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悠悠三十九年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ěng zhōng èr shǒu
省中二首
dà liáng chūn xuě mǎn chéng ní, yī mǎ cháng zhān luò rì guī.
大梁春雪滿城泥,一馬常瞻落日歸。
shēn shì zì zhī hái zì xiào, yōu yōu sān shí jiǔ nián fēi.
身世自知還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悠悠三十九年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