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區區不為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智力區區不為身”全詩
只應埋沒千秋后,更足詩人發冢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愍儒坑》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愍儒坑》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智力區區不為身,
欲將何物助強秦。
只應埋沒千秋后,
更足詩人發冢人。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王安石對當時朝廷對待儒學的態度的不滿和憤慨。他認為自己的才智雖然有限,但并不是為了謀求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希望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然而,現實卻是他的才智被埋沒,無法得到施展的機會。他對于當時朝廷的執政者將儒學置于次要的地位感到憤怒,因為他認為儒學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他希望能夠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家建功立業。
賞析:
《愍儒坑》這首詩詞表達了王安石對儒學被貶低的不滿情緒。他用"智力區區"來形容自己的才智,表明自己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他并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追求權勢。"不為身"一句表明他的志向是為國家和民眾謀福利,而非自身的榮華富貴。
詩中提到"助強秦",意指希望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使國家變得強大。這里的"秦"可以理解為代指國家的意象,而非具體的秦朝。王安石希望通過自己的才智,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接下來的兩句"只應埋沒千秋后,更足詩人發冢人"表達了他對自己的期望和愿望。他希望自己的才智和思想能夠被后人所發現和珍惜,成為后世詩人的啟迪和借鑒。這也是他對自己才智被埋沒的一種自我安慰和寄托。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王安石對于當時政治環境的不滿和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他通過自己的詩詞表達了對儒學的支持和對國家發展的期望,同時也表達了對自己才智被埋沒的無奈和憤怒。這首詩詞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對后世的文人和讀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智力區區不為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ǐn rú kēng
愍儒坑
zhì lì qū qū bù wéi shēn, yù jiāng hé wù zhù qiáng qín.
智力區區不為身,欲將何物助強秦。
zhǐ yīng mái mò qiān qiū hòu, gèng zú shī rén fā zhǒng rén.
只應埋沒千秋后,更足詩人發冢人。
“智力區區不為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