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通何必較功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窮通何必較功勛”全詩
高位紛紛誰得志,窮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祿何時召子云。
直使聲名傳後世,窮通何必較功勛。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子履遠寄之作》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子履遠寄之作》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飄然逐客出都門,
士論應悲玉石焚。
高位紛紛誰得志,
窮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
天祿何時召子云。
直使聲名傳後世,
窮通何必較功勛。
中文譯文:
輕飄地離開都城的門,
士人們應該為玉石的燃燒而悲傷。
高位者紛紛爭名逐利,有誰能實現志向呢?
在窮困的途中,往往才能產生文學才華。
如今在柴桑,我思念著元亮,
不知何時才能被天命所召喚呢?
只要能讓聲名傳遍后世,
貧窮或富貴又何必計較功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王安石創作的,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在社會中的遭遇和追求的思考。詩中通過對士人境遇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境況的關切和思考。
首句“飄然逐客出都門”,描述了士人離開都城的場景,暗示著士人在社會中輾轉流離的遭遇。接下來的兩句“士論應悲玉石焚,高位紛紛誰得志”,表達了士人在社會競爭中的艱辛和無奈。士人們應該為玉石燃燒而悲傷,意味著他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為了生存而屈從于現實。
接著的兩句“窮途往往始能文”,表明在困境中,士人才能夠培養出文學才華。這句表達了王安石對于士人在逆境中磨礪自己、追求文學創作的理解。
接下來的兩句“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祿何時召子云”,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期望和對未來的渴望。作者思念元亮,希望自己能夠像元亮一樣有所作為,被社會所重用。
最后兩句“直使聲名傳後世,窮通何必較功勛”,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聲名和財富的思考。作者認為,追求聲名和財富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夠讓自己的聲名流傳后世,為后人所知。
整首詩以對士人命運的關切和對追求的思考為主題,通過對士人境遇的描繪和對自身期望的表達,展現了作者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詩中的思想內涵豐富,表達了作者關于人生追求和境遇的獨特見解,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窮通何必較功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lǚ yuǎn jì zhī zuò
次韻子履遠寄之作
piāo rán zhú kè chū dōu mén, shì lùn yīng bēi yù shí fén.
飄然逐客出都門,士論應悲玉石焚。
gāo wèi fēn fēn shuí dé zhì, qióng tú wǎng wǎng shǐ néng wén.
高位紛紛誰得志,窮途往往始能文。
chái sāng jīn rì sī yuán liàng, tiān lù hé shí zhào zi yún.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祿何時召子云。
zhí shǐ shēng míng chuán hòu shì, qióng tōng hé bì jiào gōng xūn.
直使聲名傳後世,窮通何必較功勛。
“窮通何必較功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