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區區不為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智力區區不為身”全詩
只應埋沒千秋後,更足詩書發冢人。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愍儒坑》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愍儒坑》是一首由宋代作家王安石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智力區區不為身,
欲將何力助強秦。
只應埋沒千秋後,
更足詩書發冢人。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墓地被毀的憤怒和憂慮。王安石通過描寫智力區區、不能為自身所用的現象,暗示了士人在社會中的邊緣地位和無力改變現狀。他對強秦的提及,暗指當時的政權,抱怨其不重視士人的才能和貢獻。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希望后世能夠發現并珍視那些被埋沒的才華,讓他們的作品能夠發揚光大。
賞析:
《愍儒坑》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士人遭受冷落和墓地被毀的痛心之情。詩中的"智力區區不為身"一句,用簡潔的字眼傳達出士人被社會忽視的哀愁,顯示了作者對士人命運的關切。"欲將何力助強秦"一句,通過提到強秦,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權的不滿和對士人未能為國家作出貢獻的遺憾。最后兩句"只應埋沒千秋後,更足詩書發冢人"則表達了作者希望后世能夠發現那些埋沒的才華,讓他們的作品能夠得到傳承。整首詩以簡短的篇幅表達了作者對士人命運和文化遺產的思考和擔憂,展現了王安石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和獨到見解。
“智力區區不為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ǐn rú kēng
愍儒坑
zhì lì qū qū bù wéi shēn, yù jiāng hé lì zhù qiáng qín.
智力區區不為身,欲將何力助強秦。
zhǐ yīng mái mò qiān qiū hòu, gèng zú shī shū fà zhǒng rén.
只應埋沒千秋後,更足詩書發冢人。
“智力區區不為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