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遠枝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忽忽遠枝空”全詩
暄妍卻如春,歲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貧士終難豫。
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壞戶。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草端無華滋》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草端無華滋》
作者:王安石(宋代)
草端無華滋,
陰氣已盤固。
暄妍卻如春,
歲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
貧士終難豫。
忽忽遠枝空,
寒蟲欲壞戶。
這首詩詞描繪了冬季的凄冷景象,以及貧困人士的艱難生活。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草端沒有繁華的生長,
寒冷的氣息已經緊緊纏繞。
雖然陽光明媚如春天,
歲月漸晚,人們卻未曾察覺。
一件皮裘可以取暖,
但貧窮的人卻難以得到安慰。
突然間,寒冷已侵襲到屋梁,
寒蟲欲要破壞人們的家室。
詩意:
《草端無華滋》表達了冬季的冰冷和貧困人士的困境。詩中的草端沒有生長出繁華的景象,暗喻著冬季植物的凋零和草木的枯萎。陰氣緊緊纏繞暗示著嚴寒的氣息已經籠罩四野。盡管陽光依然明媚如春,但歲月已漸漸晚去,人們卻未能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寒冷的環境和貧窮的生活使得貧士難以獲得溫暖和安慰。最后兩句描述了寒冷的蟲害侵蝕人們的家園,暗示著貧困帶來的困苦和困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冬季的冷凄景象和貧困人士的艱難處境,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貧困和困境的關注和思考。詩中的對比手法,如陽光與陰氣、暖和與寒冷、春天與冬季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貧困人士的困境和無助感。通過對寒冷環境下的草木和蟲害的描寫,作者進一步強調了貧窮所帶來的苦難和困擾。整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冬季的凄涼景象,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同情之情。
“忽忽遠枝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ǎo duān wú huá zī
草端無華滋
cǎo duān wú huá zī, yīn qì yǐ pán gù.
草端無華滋,陰氣已盤固。
xuān yán què rú chūn, suì wǎn céng bù wù.
暄妍卻如春,歲晚曾不寤。
yī qiú kě yǐ nuǎn, pín shì zhōng nán yù.
一裘可以暖,貧士終難豫。
hū hū yuǎn zhī kōng, hán chóng yù huài hù.
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壞戶。
“忽忽遠枝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