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能清白遺兒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想能清白遺兒曹”全詩
照映里門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雖晚何妨久,餓顯從來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遺兒曹。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
手持官牒出神皋,
迎客遙知賀酒醪。
照映里門非白屋,
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雖晚何妨久,
餓顯從來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
想能清白遺兒曹。
中文譯文:
手持官牒走出神皋,
遠遠迎接客人知道是慶賀的酒醪。
照亮里門并非普通房屋,
欺凌春草的人穿著青袍。
官場經歷雖然晚,卻無妨持久,
貧困的顯貴并非必要的高尚。
孝順友愛、父兄的家規依然存在,
想來能夠為子孫留下清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對好友離別的送別之情,同時也蘊含了一些關于社會現實和人生態度的思考。
詩中描述了作者手持官牒出神皋,遠遠迎接客人,表明了作者對好友即將離開的關切之情,同時也隱含了慶賀之意。"手持官牒"指的是作者拿著官方文件,可能是好友被調離的文書。"迎客遙知賀酒醪"則是指作者提前預知了要慶祝的喜事,準備了酒醪來招待客人。這些細節揭示了作者對友誼的重視和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
詩中還描繪了社會現實中的不公和欺凌。"照映里門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這兩句詩通過對比,表達了社會上地位高貴的人對低賤者的欺凌和侮辱。"照映里門非白屋"意味著里門照耀的不是普通百姓的房屋,而是權貴的府邸。"欺凌春草有青袍"則暗示了那些身份高貴的人對平民百姓的不公和欺凌。這種批判社會現實的意味使得這首詩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關懷。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期望和對家庭價值觀的肯定。"宦游雖晚何妨久,餓顯從來不必高"表明作者認為即使在官場晉升較晚也無妨,貧困并不妨礙一個人的崇高品質。"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遺兒曹"強調了孝順友愛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友人能夠保持清白,不留下污點。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友人離別的送別之情的描繪,融入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家庭價值觀的肯定,展現了王安石的思想和情感。
“想能清白遺兒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iāo shè zhū xiōng chú láng dōng guī
送郊社朱兄除郎東歸
shǒu chí guān dié chū shén gāo, yíng kè yáo zhī hè jiǔ láo.
手持官牒出神皋,迎客遙知賀酒醪。
zhào yìng lǐ mén fēi bái wū, qī líng chūn cǎo yǒu qīng páo.
照映里門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huàn yóu suī wǎn hé fáng jiǔ, è xiǎn cóng lái bù bì gāo.
宦游雖晚何妨久,餓顯從來不必高。
xiào yǒu fù xiōng jiā fǎ zài, xiǎng néng qīng bái yí ér cáo.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遺兒曹。
“想能清白遺兒曹”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