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知身得兩朱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知身得兩朱輪”全詩
田疇泛濫川方壅,廚傳蕭條市以貧。
以我薄材思拊傴,賴君余教得因循。
詢有求有風謠在,不獨鑱詩尚未泯。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學士》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學士》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曾經詠史贊頌常州,不知道自己得到了兩個朱輪。田地泛濫,河川阻塞,城市貧困蕭條。憑借我平庸的才能,思念著受過你的教導。問有求有,民間風謠傳唱,不僅僅是揮灑個人的詩篇,仍然存在。
詩意: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對淮南提刑邵不疑學士的回贈之作。詩人首先表達了自己曾經詠史贊頌常州的事情,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會得到兩個朱輪作為回報,也就是說自己并不期望有什么回報。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田地泛濫、河川阻塞和城市貧困蕭條的景象,暗示著社會的困難和困境。然后,詩人表達了對邵不疑學士的感激之情,稱贊他的教導對自己的影響。最后,詩人指出,不僅僅是個人的詩篇在流傳,還有世間的風謠,它們仍然存在并且有著人們的關注。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通過描繪田地泛濫、河川阻塞和城市貧困蕭條的景象,詩人展現了社會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難。然而,詩人并沒有停留在消極的描寫上,而是通過向邵不疑學士的回贈,表達了對他的感激和敬意。詩人以自己平庸的才能來形容自己,同時也表達了對邵不疑學士的仰慕和敬佩。最后,詩人指出,不僅僅是個人的詩篇在流傳,還有民間的風謠,這暗示了文學的力量和價值,并且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珍視。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社會現實和個人感受的交融,展現了作者對邵不疑學士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時也呈現了對社會困境和文學價值的思考。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內涵,是王安石作品中的一首優秀之作。
“豈知身得兩朱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huái nán tí xíng shào bù yí xué shì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學士
céng yǒng cháng zhōu sòng zhǔ rén, qǐ zhī shēn dé liǎng zhū lún.
曾詠常州送主人,豈知身得兩朱輪。
tián chóu fàn làn chuān fāng yōng, chú chuán xiāo tiáo shì yǐ pín.
田疇泛濫川方壅,廚傳蕭條市以貧。
yǐ wǒ báo cái sī fǔ yǔ, lài jūn yú jiào dé yīn xún.
以我薄材思拊傴,賴君余教得因循。
xún yǒu qiú yǒu fēng yáo zài, bù dú chán shī shàng wèi mǐn.
詢有求有風謠在,不獨鑱詩尚未泯。
“豈知身得兩朱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