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征鞍立寺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看上征鞍立寺門”全詩
投老難堪與君別,倚江從此望遠轅。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黃吉甫入京題清涼寺壁》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黃吉甫入京題清涼寺壁》
中文譯文:
薰風吹拂洲渚,濟花正在繁盛。
看見征鞍立在寺門前。
與你分別令老人難以忍受,
我倚靠江邊,從此遠望你的馬車遠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題材是送別詩。詩中描述了黃吉甫離開家鄉,前往京城的情景,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別離的感傷和思念之情。
首兩句描繪了春天的景色,薰風吹拂著洲渚,花朵盛開繁茂,展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和美好。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黃吉甫征鞍立在寺門前,意味著他即將踏上旅程,離開家鄉。這一景象象征著離別的不舍和無奈。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別離的感傷。詩人以倚江的姿態,注視著遠離的馬車,心中充滿了對離別的思念和祝福。詩人與黃吉甫的分別令他感到痛苦,但他也希望黃吉甫能夠在新的旅程中取得成功,遠離的馬車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分隔線,也象征著兩人的離別。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情感抒發,表達了對別離的痛苦和思念,展示了王安石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同時,詩中也體現了對友誼的珍視和祝福,傳遞了一種深情厚誼的美好情感。
“看上征鞍立寺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huáng jí fǔ rù jīng tí qīng liáng sì bì
送黃吉甫入京題清涼寺壁
xūn fēng zhōu zhǔ jì huā fán, kàn shàng zhēng ān lì sì mén.
薰風洲渚濟花繁,看上征鞍立寺門。
tóu lǎo nán kān yǔ jūn bié, yǐ jiāng cóng cǐ wàng yuǎn yuán.
投老難堪與君別,倚江從此望遠轅。
“看上征鞍立寺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