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木蒼藤水一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翠木蒼藤水一方”全詩
聞說精廬今更好,好隨殘汴理歸艎。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憶金陵三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憶金陵三首》
中文譯文:
憶起金陵,三首詩
追憶舊時的足跡難以忘懷,
翠綠的樹木,蒼翠的藤蔓,水面一片。
聽說精美的廬舍現在更加美好,
美好的事物隨著殘留的汴河而回歸艎船。
詩意:
《憶金陵三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通過追思金陵的景物和歷史,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詩中描繪了金陵的自然景色,以及精美的建筑廬舍,蘊含著對故土之美的回憶和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追憶故鄉金陵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建筑物來表達作者對故土的思念之情。首先,詩中描述了翠綠的樹木、蒼翠的藤蔓和寧靜的水面,展現了金陵的自然風光。這些景物的描繪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受,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故鄉的美好。
其次,詩中提到了精美的廬舍,表達了對金陵建筑文化的懷念。廬舍是指宏偉的建筑物,代表著繁榮和文化的象征。詩人聽說廬舍現在變得更加美好,暗示著故鄉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勾起了對曾經的輝煌的回憶。
最后兩句“好隨殘汴理歸艎”表達了作者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隨著殘留的汴河一同回歸艎船,艎船代表回歸故土的象征。這句話中蘊含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希望,表達了作者對金陵的深情厚意。
總而言之,《憶金陵三首》通過描繪金陵的自然景色和建筑物,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詩人通過優美的詞句,將對故土的眷戀和回憶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這首詩既是對故鄉的贊美,也是對過去的懷念,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翠木蒼藤水一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jīn líng sān shǒu
憶金陵三首
zhuī sī chén jī gù nán wàng, cuì mù cāng téng shuǐ yī fāng.
追思陳跡故難忘,翠木蒼藤水一方。
wén shuō jīng lú jīn gèng hǎo, hǎo suí cán biàn lǐ guī huáng.
聞說精廬今更好,好隨殘汴理歸艎。
“翠木蒼藤水一方”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