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無路送露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傷心無路送露輀”全詩
木稼嘗聞達官怕,山頹果見哲人萎。
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勛在鼎彝。
幕府少年今白發,傷心無路送露輀。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忠獻韓公挽辭二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忠獻韓公挽辭二首》
忠獻韓公挽辭二首,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原文:
兩朝身與國安危,曲策哀榮此一時。
木稼嘗聞達官怕,山頹果見哲人萎。
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勛在鼎彝。
幕府少年今白發,傷心無路送露輀。
中文譯文:
兩朝身與國安危,曲策哀榮此一時。
在兩個朝代間,我身臨國家的安危,這是一個時刻充滿了曲折的策略和悲喜交織。
木稼嘗聞達官怕,山頹果見哲人萎。
田野中的莊稼曾聽聞達官們的恐懼,山峰的倒塌卻見證著智者的衰頹。
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勛在鼎彝。
英勇威武的形象只能留在畫中,德行高尚的元勛卻存在于古代的器皿中。
幕府少年今白發,傷心無路送露輀。
曾經的幕府少年如今已經白發蒼蒼,悲傷無處可寄托。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給韓公的挽辭,表達了對韓公忠獻事業的敬佩和感慨。詩中通過對兩個朝代的安危對比,抒發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和對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
首先,詩中提到了兩個朝代的安危,表現了作者作為一位官員身臨其境的體驗。他深感時局的變幻莫測,政治斗爭的曲折和生死的悲歡離合。然而,作者卻以哀榮的態度來對待這一切,表現出他對忠誠和奉獻精神的敬佩和推崇。
其次,詩中通過對達官和哲人的對比來凸顯人物形象的反差。達官們常常懼怕官場的風云變幻,而哲人則在自然界的變遷中體悟到了人生的無常。這種對比揭示了作者對政治權謀的冷峻態度和對智慧和德行的崇尚。
最后,詩中描繪了幕府少年白發蒼蒼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人事易逝的悲傷之情。幕府少年的白發象征著歲月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作者深感時光不可逆轉,人生無常。這種對時光流轉的感慨,進一步強調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和對內心純粹感情的追求。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兩個朝代的對比和人物形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時代變遷和人事無常的思考和感慨,表達了對忠誠和奉獻精神的敬佩,以及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和對內心純粹感情的追求。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王安石獨特的思想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傷心無路送露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xiàn hán gōng wǎn cí èr shǒu
忠獻韓公挽辭二首
liǎng cháo shēn yǔ guó ān wēi, qū cè āi róng cǐ yī shí.
兩朝身與國安危,曲策哀榮此一時。
mù jià cháng wén dá guān pà, shān tuí guǒ jiàn zhé rén wēi.
木稼嘗聞達官怕,山頹果見哲人萎。
yīng zī shuǎng qì guī tú huà, mào dé yuán xūn zài dǐng yí.
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勛在鼎彝。
mù fǔ shào nián jīn bái fà, shāng xīn wú lù sòng lù ér.
幕府少年今白發,傷心無路送露輀。
“傷心無路送露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