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兒取茅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呼兒取茅竹”全詩
呼兒取茅竹,不借鄉人力。
起行廬旁朝,歸臥廬下夕。
悠悠各有愿,勿笑田廬窄。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一田廬》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一田廬》
田父結田廬,
聊容一身息。
呼兒取茅竹,
不借鄉人力。
起行廬旁朝,
歸臥廬下夕。
悠悠各有愿,
勿笑田廬窄。
中文譯文:
田中的父親搭起了田廬,
勉強容下一個人休息。
呼喚孩兒去采茅和竹,
不借用鄉親的力。
清晨離開廬旁朝拜,
黃昏回到廬下安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望,
請不要嘲笑田廬狹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詩。它描述了田中的父親建造了一間簡陋的田廬,用來休息。作者呼喚孩子去采集茅草和竹子,卻不依賴其他鄉親的幫助,自己動手完成。詩中描述了田廬的狹小和簡樸,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反而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鼓勵讀者不要嘲笑田廬的狹小。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對自力更生和樸素生活的贊美,表達了他對農民勞動的敬意和對田廬這種簡陋住所的接受和珍視。詩中的田廬象征著樸素的生活和真實的情感,與王安石變法思想中倡導的節儉和務實的理念相契合。
通過簡潔的詞語和流暢的節奏,詩人展現了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農村生活中的寧靜與美好。同時,詩中的田廬也象征著內心的寧靜和自足,呼應了王安石主張的“心安理得”和“得其所欲,斯人可欲”。
這首詩通過對田廬的描寫,傳遞了一種向往自然、珍視簡樸生活的情感,讓人感到寧靜和滿足。它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的尊重和對平凡生活的贊美,體現了王安石思想中的一種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
“呼兒取茅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èng yú nóng jù shī shí wǔ shǒu qí yī tián lú
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其一田廬
tián fù jié tián lú, liáo róng yī shēn xī.
田父結田廬,聊容一身息。
hū ér qǔ máo zhú, bù jiè xiāng rén lì.
呼兒取茅竹,不借鄉人力。
qǐ xíng lú páng cháo, guī wò lú xià xī.
起行廬旁朝,歸臥廬下夕。
yōu yōu gè yǒu yuàn, wù xiào tián lú zhǎi.
悠悠各有愿,勿笑田廬窄。
“呼兒取茅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