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歸霄漢青綾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持歸霄漢青綾被”全詩
疊鼓渡江寒浪伏,鳴鐃入境野云飄。
魚穿楊柳夸鯨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家有三槐為太守,弟兄誰似李文饒。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送王郎中知江陰》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王郎中知江陰》
持歸霄漢青綾被,
走看吳都白馬潮。
疊鼓渡江寒浪伏,
鳴鐃入境野云飄。
魚穿楊柳夸鯨膾,
人采芙蓉學細腰。
家有三槐為太守,
弟兄誰似李文饒。
中文譯文:
握著藍天白云的青綾被,
走到吳都觀賞白馬潮。
疊鼓渡江,寒浪匍匐,
鳴鐃進入境內,野云飄蕩。
魚兒穿梭在楊柳間,夸獎鯨魚美味;
人們采摘芙蓉,學習那細腰曲線。
家中有三株槐樹,作為太守之位;
兄弟們誰能像李文饒那樣出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的作品,題目為《送王郎中知江陰》。詩人通過一系列景物描寫和比喻來表達對王郎中離別的感嘆和對他的贊美。
首先,詩中提到了王郎中持著歸霄漢青綾被。這里的歸霄漢指的是藍天白云,暗示著王郎中擁有高尚的品德和志向。青綾被則象征著他的身份和地位。接著,詩人描述了他走到吳都觀賞白馬潮的情景。吳都是指江蘇的蘇州地區,白馬潮則是蘇州的著名景點。這里表達了王郎中對美景的向往和對江陰的告別。
接下來,詩人通過描寫疊鼓渡江、寒浪匍匐、鳴鐃進入境內、野云飄蕩等景象,展現了王郎中離別的辛酸和艱難。這些景物的描繪使得整首詩增添了一種離愁別緒的情感。
而后,詩中提到魚兒穿梭在楊柳之間,夸獎鯨魚的美味,以及人們采摘芙蓉,學習細腰的曲線。這里通過對自然界的描寫,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并與王郎中離別的情景相對照,突出了他的品德和才華。
最后,詩人提到自己家中有三株槐樹,作為太守之位,同時稱贊了李文饒。這里既表達了對自己家族的自豪和太守身份的榮耀,也進一步凸顯了李文饒的卓越才能。
整首詩以離別為主題,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對人物的贊美,展現了詩人對王郎中的敬佩和對離別的感嘆之情。同時,通過對自然界和家族的描繪,也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對傳統價值的弘揚。
“持歸霄漢青綾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láng zhōng zhī jiāng yīn
送王郎中知江陰
chí guī xiāo hàn qīng líng bèi, qù kàn wú dōu bái mǎ cháo.
持歸霄漢青綾被,去看吳都白馬潮。
dié gǔ dù jiāng hán làng fú, míng náo rù jìng yě yún piāo.
疊鼓渡江寒浪伏,鳴鐃入境野云飄。
yú chuān yáng liǔ kuā jīng kuài, rén cǎi fú róng xué xì yāo.
魚穿楊柳夸鯨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jiā yǒu sān huái wèi tài shǒu, dì xiōng shuí shì lǐ wén ráo.
家有三槐為太守,弟兄誰似李文饒。
“持歸霄漢青綾被”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