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已隨和氣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物已隨和氣動”全詩
萬物已隨和氣動,一樽聊與故人來。
天邊幽鳥鳴相和,地上晴煙掃不開。
愁眼看春長恐盡,直須去取六龍回。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臺》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臺》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鍾山漠漠水洄洄,
西有陵云百尺臺。
萬物已隨和氣動,
一樽聊與故人來。
天邊幽鳥鳴相和,
地上晴煙掃不開。
愁眼看春長恐盡,
直須去取六龍回。
中文譯文:
鐘山朦朧,水流蕩漾,
西方有廟宇百尺高的臺階。
萬物已隨著和諧的氣息而活動,
就讓我們舉杯與故友一起暢飲。
天邊幽暗的鳥兒相互鳴叫和鳴,
地上的晴朗煙霧無法消散。
憂心忡忡地看著春天漸漸消逝,
必須親自去尋找六龍(某種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并帶回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描述了登上金陵臺的景色和思緒。詩人描繪了鐘山的模糊和水流的蕩漾,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在西方有一個廟宇高聳入云的臺階,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詩中表達了一種和諧的氣息,萬物都隨著這種氣息而活動。詩人與故友一起舉杯暢飲,展現了友情和宴會的場景,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共享歡樂的美好。
詩中還描繪了天邊幽暗的鳥兒相互鳴叫和鳴,地上的晴朗煙霧卻無法被掃清。這里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對春天逝去的擔憂,意味著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
最后兩句"愁眼看春長恐盡,直須去取六龍回"表達了詩人對春天消逝的憂慮,希望能夠親自去尋找六龍并帶回來,以延續春天的美好。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情感,傳達了詩人對友情、和諧氣息和時間流逝的思考。同時,也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寫作風格和他對人生、自然的感悟。
“萬物已隨和氣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fǔ chūn rì jīn líng dēng tái
次韻和甫春日金陵登臺
zhōng shān mò mò shuǐ huí huí, xī yǒu líng yún bǎi chǐ tái.
鍾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臺。
wàn wù yǐ suí hé qì dòng, yī zūn liáo yǔ gù rén lái.
萬物已隨和氣動,一樽聊與故人來。
tiān biān yōu niǎo míng xiāng hè, dì shàng qíng yān sǎo bù kāi.
天邊幽鳥鳴相和,地上晴煙掃不開。
chóu yǎn kàn chūn zhǎng kǒng jǐn, zhí xū qù qǔ liù lóng huí.
愁眼看春長恐盡,直須去取六龍回。
“萬物已隨和氣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