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篁不動翠相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松篁不動翠相重”全詩
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處有清風。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興國寺樓上作》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興國寺樓上作》
松篁不動翠相重,
日射流塵四散紅。
地上行人愁暍死,
那知高處有清風。
中文譯文:
松樹和竹林在風中不動,綠色相互映襯;
陽光照射下,塵土四處飛揚,紅色漫天飄散;
地上的行人因炎熱而煩惱,感到憂愁和悶熱難耐;
但他們不知道,在高處卻有一股清風。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興國寺樓上的情景和感受。
首先,詩中的松篁和翠相重描繪了一幅自然景觀,松樹和竹林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這里的松樹和竹林象征著青山綠水,代表著自然的寧靜和美好。
接著,詩中描述了陽光照射下塵土四處飛揚的景象,紅色彌漫在空中。這一描寫增添了一種炎熱和悶熱的氣氛,給人一種壓抑和煩躁的感覺。
然而,地上的行人卻因為炎熱而感到愁悶和難受,暍死指的是炎熱而導致的不適。這里反映了人們在炎夏時節所感受到的煩躁和不快。
最后,詩中點明了高處的清風,意味著在高處可以享受到涼爽的清風。這里的高處可以理解為心境的高度,意味著超脫紛擾和煩惱的狀態。作者通過對比地上行人的愁悶和高處清風的清爽,表達了自己對清涼寧靜的向往。
整首詩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內心寧靜的追求。同時,詩中也蘊含了一種哲理,即在紛繁喧囂的世界中,人們常常被外在環境所困擾,但只要心境高遠,便能在內心中找到寧靜和安慰。這種超脫塵俗的境界是人們所向往的,也是王安石在詩中所表達的主題。
“松篁不動翠相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ng guó sì lóu shàng zuò
興國寺樓上作
sōng huáng bù dòng cuì xiāng zhòng, rì shè liú chén sì sàn hóng.
松篁不動翠相重,日射流塵四散紅。
dì shàng xíng rén chóu yē sǐ, nǎ zhī gāo chù yǒu qīng fēng.
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處有清風。
“松篁不動翠相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仄韻) 上聲二腫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