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形西北倚城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形西北倚城斜”全詩
河勢東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傾壺語罷還登眺,岸幘詩成卻嘆嗟。
萬事因循今白發,一年容易即黃花。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愁臺》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愁臺》
頹垣斷漸有平沙,
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勢東南吹地坼,
天形西北倚城斜。
傾壺語罷還登眺,
岸幘詩成卻嘆嗟。
萬事因循今白發,
一年容易即黃花。
中文譯文:
頹垣殘墻逐漸變成了平坦的沙地,
古老的樹木荒廢,只剩下八九戶人家。
河流的勢頭從東南方吹來,地面開裂,
天空的形狀從西北方斜倚著城池。
倒空了的酒壺講話結束后,重新登上高處眺望,
岸邊戴著斗笠的人創作了詩篇,卻嘆息不已。
萬事按部就班地進行,如今已是白發蒼蒼,
一年的時光容易逝去,就像黃花一樣短暫。
詩意和賞析:
《愁臺》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歲月流轉中的愁思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詩中描繪了一幅景象,頹垣斷墻逐漸變成平沙,古老的樹木荒廢,只有八九戶人家,顯示了歲月的流逝和滄桑的變遷。河流的勢頭從東南方吹來,地面出現裂縫,天空的形狀斜倚著城池,這些景象象征著時光的推移和世事變遷的不可抗拒性。
詩中提到的傾壺語罷和岸幘詩成,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寄托和創作追求。傾壺語罷后,詩人登上愁臺高處,遠眺四周的景色,表現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世事的洞察。岸邊帶著斗笠的人創作了詩篇,但卻嘆息不已,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無奈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最后兩句表達了歲月流轉和人生易逝的主題。萬事因循,時間按照慣例不斷流逝,如今已是白發蒼蒼,須發已經斑白。一年的時間容易逝去,就像黃花一樣短暫。這表達了作者對光陰易逝、時光流轉的深刻感受,以及對人生短暫性的思考。
整首詩以景寫情,通過描繪景物的變化和歲月的流轉,表達了詩人對光陰易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和思考。同時,詩中的景象也具有象征意義,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生百態。這首詩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傳達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藝術風格。
“天形西北倚城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óu tái
愁臺
tuí yuán duàn jiàn yǒu píng shā, lǎo mù huāng zhēn bā jiǔ jiā.
頹垣斷漸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hé shì dōng nán chuī dì chè, tiān xíng xī běi yǐ chéng xié.
河勢東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qīng hú yǔ bà hái dēng tiào, àn zé shī chéng què tàn jiē.
傾壺語罷還登眺,岸幘詩成卻嘆嗟。
wàn shì yīn xún jīn bái fà, yī nián róng yì jí huáng huā.
萬事因循今白發,一年容易即黃花。
“天形西北倚城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