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隨衣食南與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身隨衣食南與北”全詩
富貴常多患禍嬰,貧賤亦復難為情。
身隨衣食南與北,至親安能常在側。
謂言黍熟同一炊,欻見隴上黃離離。
游人中道忽不返,從此食黍還心悲。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食黍行》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食黍行》
中文譯文:
兄弟相互殘殺,李斯父子被族誅。
富貴常常帶來災禍,貧賤亦難逃離痛苦。
無論身在南方還是北方,親人怎能常在身側。
曾以為黍米熟后同炊,忽然看見隴上黃黍離離。
行路中的游人忽然不再回來,從那時起食黍心中充滿悲哀。
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以描述人生的無常和悲涼為主題。詩中描繪了周公兄弟相互殘殺、李斯父子遭受族誅的悲慘場景,表達了權謀和親情的沖突。詩人通過富貴貧賤兩種不同的處境,表達了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人生都難以擺脫痛苦和困境。詩人用黍米作為象征,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以及親人離別的悲傷。
賞析:
《食黍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人生的無常和離別的悲哀,通過對歷史故事中的殺戮與悲慘命運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思考。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富貴與貧賤、南方與北方、黍米熟與黍米離的對比,強調了生活的無常和人世間的離別之苦。最后兩句"游人中道忽不返,從此食黍還心悲"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悲傷和對人生無常的深思。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凝練地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離別的苦痛。通過歷史故事中的悲慘命運和離別的描繪,詩人喚起讀者對人生無常性質的思考。這首詩詞在宋代以及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視為表達離別和人生無常的經典之作。
“身隨衣食南與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shǔ xíng
食黍行
zhōu gōng xiōng dì xiāng shā lù, lǐ sī fù zǐ yí sān zú.
周公兄弟相殺戮,李斯父子夷三族。
fù guì cháng duō huàn huò yīng, pín jiàn yì fù nán wéi qíng.
富貴常多患禍嬰,貧賤亦復難為情。
shēn suí yī shí nán yǔ běi, zhì qīn ān néng cháng zài cè.
身隨衣食南與北,至親安能常在側。
wèi yán shǔ shú tóng yī chuī, chuā jiàn lǒng shàng huáng lí lí.
謂言黍熟同一炊,欻見隴上黃離離。
yóu rén zhōng dào hū bù fǎn, cóng cǐ shí shǔ hái xīn bēi.
游人中道忽不返,從此食黍還心悲。
“身隨衣食南與北”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