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愍雞豚非孟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憐愍雞豚非孟子”全詩
憐愍雞豚非孟子,勤勞禾黍信周公。
深藏組麗三千牘,靜占寬閑五百弓。
處世但令心自可,相知何藉一劉龔。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示德逢》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示德逢》
示德逢先生貧敝古人風,
沔想柴桑在眼中。
憐愍雞豚非孟子,
勤勞禾黍信周公。
深藏組麗三千牘,
靜占寬閑五百弓。
處世但令心自可,
相知何藉一劉龔。
中文譯文:
《示德逢》
展示德行遇到先生的貧窮,像是古人的崇高風范,
對于貧困的生活,心中充滿了對柴桑的思念。
憐憫雞豚,不是因為孟子的道義,
而是因為勤勞的農民,他們信任周公的治理。
深藏著成千上萬的文書,
靜靜地擁有五百張寬闊的弓。
在處世之中,只要讓心靈自在,
彼此相知又需要依賴劉備和龔遂一樣的交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對古人風范的敬仰和對勞動者的贊美。詩中通過對先生的貧窮生活的描寫,展示了他對古代賢人的追求和向往。他思念柴桑,柴桑是古代賢人居住過的地方,象征著古代儒家的風范和道德觀念。
詩中提到的雞豚是指農民養的家禽和豬,與孟子提倡的慈悲仁愛有所區別,而是對農民的勞動和辛苦表示憐憫與敬意。禾黍是指農作物中的主要糧食,表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認可和信任,而周公是指古代傳說中的賢臣,代表著古代的善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詩中還描述了先生收藏了許多珍貴的文書,以及擁有寬廣的心胸和包容的態度,象征他的學問和修養。五百張寬闊的弓則體現了他安寧自在的生活狀態。
最后兩句表達了處世的態度,認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只需要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善良,而不需要依賴權謀和權力。相知一詞則指的是真摯的友誼,通過提到劉備和龔遂,強調了詩人對純真友誼的向往。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古人風范和勞動者的贊美,展現了作者對于理想生活和真摯友誼的向往。同時,通過對先生的描寫,也間接表達了對社會和人際關系的思考和反思。
“憐愍雞豚非孟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dé féng
示德逢
xiān shēng pín bì gǔ rén fēng, miǎn xiǎng chái sāng zài yǎn zhōng.
先生貧敝古人風,沔想柴桑在眼中。
lián mǐn jī tún fēi mèng zǐ, qín láo hé shǔ xìn zhōu gōng.
憐愍雞豚非孟子,勤勞禾黍信周公。
shēn cáng zǔ lì sān qiān dú, jìng zhàn kuān xián wǔ bǎi gōng.
深藏組麗三千牘,靜占寬閑五百弓。
chǔ shì dàn lìng xīn zì kě, xiāng zhī hé jí yī liú gōng.
處世但令心自可,相知何藉一劉龔。
“憐愍雞豚非孟子”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