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眠用半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欹眠用半床”全詩
松聲悲永夜,荷氣馥初涼。
清話非無寄,幽期故不忘。
扁舟亦在眼,終自懶衣裳。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欹眠》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欹眠》
翠幙卷東岡,
欹眠用半床。
松聲悲永夜,
荷氣馥初涼。
清話非無寄,
幽期故不忘。
扁舟亦在眼,
終自懶衣裳。
中文譯文:
翠色的帷帳卷起在東山上,
斜躺著,只用了半張床。
松樹的聲音悲傷地響徹著長夜,
荷花的香氣在初涼中撲鼻而來。
清晨的話語不無寄托之意,
幽會的約定從前就不曾忘記。
扁舟也在眼前等待著,
最終自然會懶散地穿上衣裳。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作品。《欹眠》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情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思念之情。詩中描述了一個人獨自躺在半張床上,東山的翠幕在風中輕輕卷起,松樹的聲音在夜晚響徹,荷花的氣息在初秋的清涼中飄散。詩人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展現了寂寞的氛圍和對遠方幽會的期盼。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他在等待中,懶散地穿上衣裳,暗示了對幽會的期待和對寧靜的渴望。
賞析:
《欹眠》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一種寂寥的氣氛,通過自然景物和細膩的情感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思念之情。詩中的翠幕、松聲、荷氣等形象細膩而生動,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個夜晚的寂靜之中。詩人通過描繪這些景物,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現了對幽會的渴望和對寧靜的向往。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給人以思索和共鳴的空間,體現了王安石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內涵。
“欹眠用半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mián
欹眠
cuì mù juǎn dōng gāng, yī mián yòng bàn chuáng.
翠幙卷東岡,欹眠用半床。
sōng shēng bēi yǒng yè, hé qì fù chū liáng.
松聲悲永夜,荷氣馥初涼。
qīng huà fēi wú jì, yōu qī gù bù wàng.
清話非無寄,幽期故不忘。
piān zhōu yì zài yǎn, zhōng zì lǎn yī shang.
扁舟亦在眼,終自懶衣裳。
“欹眠用半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