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無雙釣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無雙釣舟”全詩
其毒甚蜂蠆,其多彌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憂。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葉亦難留。
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
轉致水中央,豈無雙釣舟。
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
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
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除草》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除草》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述了草的危害以及對草的除去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除草,是誰能阻擋我們修行的
草的毒性比蜂蠆還要可怕
它們無處不在,遍布整個道路
清晨行走在林間,江水色彩未消
芒刺刺痛我的眼睛,怎么能期待到深秋
霜露一沾便凝結,蕙葉也難以留住
我小時候用鋤頭除草,太陽落山后仍然不停地尋求
繞過水中心島,難道就沒有雙釣的船
頑固的草根容易滋生,敢讓它侵占原來的土地
自此以后,庭前的籬笆變得寬廣,松竹更加幽靜
除草的工作不能缺席,與病害斗爭一樣堅決
詩意和賞析:
《除草》以草的危害為主題,進而思考了人們對草的除去的意義和價值。草雖小,但卻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容易滋生,不斷侵占土地。詩中通過描寫清晨行走在林間,對眼睛的刺痛,以及霜露一沾即凝結的景象,突出了草的危害之大。詩人以自己小時候用鋤頭除草的經歷來反襯草的頑固和難除。最后,詩人表達了對除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庭前的籬笆變得更加寬廣,松竹更加幽靜。
這首詩詞展現了杜甫對于生活細節的觀察和思考,通過草的形象,寄托了詩人對于人們應當勇敢面對問題、勇往直前的精神。詩的語言簡潔明了,形象生動,通過描述草的特點,展現了人們應當堅決除草的態度和努力。這首詩詞具有啟發性和思想性,通過一個小小的草,傳遞出人們應當勇敢面對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的信念。
“豈無雙釣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ú cǎo
除草
cǎo yǒu hài yú rén, céng hé shēng zǔ xiū.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qí dú shén fēng chài, qí duō mí dào zhōu.
其毒甚蜂蠆,其多彌道周。
qīng chén bù qián lín, jiāng sè wèi sàn yōu.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憂。
máng cì zài wǒ yǎn, yān néng dài gāo qiū.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shuāng lù yī zhān níng, huì yè yì nán liú.
霜露一沾凝,蕙葉亦難留。
hé chú xiān tóng zhì, rì rù réng tǎo qiú.
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
zhuǎn zhì shuǐ zhōng yāng, qǐ wú shuāng diào zhōu.
轉致水中央,豈無雙釣舟。
wán gēn yì zī màn, gǎn shǐ yī jiù qiū.
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
zì zī fān lí kuàng, gèng jué sōng zhú yōu.
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
shān yí bù kě quē, jí è xìn rú chóu.
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豈無雙釣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