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識不衷宜不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識不衷宜不恕”全詩
天識不衷宜不恕,神歆非類即非仁。
休讎地下枯魚骨,且斗尊前健犢身。
靜看可憐還可笑,香山寧是幸災人?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有感今昔二首》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有感今昔二首》
飄風驟雨謾驚春,
掃蕩何煩臂屈伸。
天識不衷宜不恕,
神歆非類即非仁。
休讎地下枯魚骨,
且斗尊前健犢身。
靜看可憐還可笑,
香山寧是幸災人?
中文譯文:
飄風驟雨突然驚擾了春天,
清掃滅跡何須彎曲伸展雙臂。
上天的判斷并非公正,宜行的并非寬恕,
神明的喜愛非同類即非仁慈。
停止爭斗,地下埋葬枯魚骨,
暫且放下爭端,在尊貴者面前展示健壯的身姿。
靜靜地觀看,既可憐又可笑,
香山豈是幸災樂禍之人的目的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范成大所作,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感慨和思考。
詩的第一首描述了風雨突然襲來,擾亂了春天的景象。作者以風雨比喻社會動蕩,人們的生活被打亂,感到困擾。他提到了掃蕩和屈伸雙臂,暗指人們為了生存和自保而不得不做出迎合或抵抗的行動。
第二首詩中,作者對天道和神明的判斷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天道并不公正,宜行的并非一定是寬恕的,而神明的喜愛也不一定只限于某些特定的人。這反映了作者對社會道義和倫理觀念的思考和批判。
詩的下半部分,范成大通過地下的枯魚骨和尊貴者面前的健犢身,寓意了停止爭斗和惡斗的呼吁。他認為應該放下紛爭,保持和平,讓社會回歸寧靜與安寧。
最后兩句“靜看可憐還可笑,香山寧是幸災人?”則反映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現象的思考。作者認為人們對社會動蕩和他人的苦難既有同情之心,又有幸災樂禍之態度,這種現象令人不禁感到可憐,同時也可笑。
這首詩通過對風雨、天道、社會現象的比喻和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當時社會動蕩和倫理觀念的擔憂和批判,呼吁人們停止爭斗,追求和平與安寧。
“天識不衷宜不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u gǎn jīn xī èr shǒu
有感今昔二首
piāo fēng zhòu yǔ mán jīng chūn, sǎo dàng hé fán bì qū shēn.
飄風驟雨謾驚春,掃蕩何煩臂屈伸。
tiān shí bù zhōng yí bù shù, shén xīn fēi lèi jí fēi rén.
天識不衷宜不恕,神歆非類即非仁。
xiū chóu dì xià kū yú gǔ, qiě dòu zūn qián jiàn dú shēn.
休讎地下枯魚骨,且斗尊前健犢身。
jìng kàn kě lián hái kě xiào, xiāng shān níng shì xìng zāi rén?
靜看可憐還可笑,香山寧是幸災人?
“天識不衷宜不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