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毛仙翁已仙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綠毛仙翁已仙去”全詩
綠毛仙翁已仙去,惟有石壇留竹塢。
竹陰掃壇石槎牙,漢時風雨生蘚花。
山中笙鶴尚遺響,湖外人煙驚歲華。
道人眸子照秋色,邀我分山筑丹室。
驅丁役甲莫兒嬉,渴飲隱泉饑餌術。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毛公壇福地》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毛公壇福地》
作者:范成大(宋代)
松蘿滴翠白晝陰,
七十二峰中最深。
綠毛仙翁已仙去,
惟有石壇留竹塢。
竹陰掃壇石槎牙,
漢時風雨生蘚花。
山中笙鶴尚遺響,
湖外人煙驚歲華。
道人眸子照秋色,
邀我分山筑丹室。
驅丁役甲莫兒嬉,
渴飲隱泉饑餌術。
中文譯文:
松蘿滴翠,白晝陰,
在七十二峰中最深。
綠毛仙翁已成仙去,
只有石壇留下竹塢。
竹陰中掃壇石槎牙,
漢時的風雨催生蘚花。
山中笙鶴的聲音仍在回蕩,
湖外的人煙驚動歲華。
道人的眼睛照亮秋色,
邀請我一起分山筑丹室。
不要驅趕勞役的士兵嬉戲,
渴飲隱泉,饑餓時吃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福地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對山水環境和仙境的贊美和向往。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和仙境的意象,以及對修道人生活方式的描寫,展現了一種寧靜祥和、超脫塵世的境界。
首先,詩人通過描繪"松蘿滴翠"、"七十二峰中最深"等景物,創造了一個幽靜、陰暗的環境,給人一種清新宜人的感覺。其次,詩中提到"綠毛仙翁已仙去",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和敬仰,而"石壇留竹塢"則暗示著仙境的存在。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石壇上的竹陰、石槎牙,以及漢時的風雨和蘚花的生長,通過這些描寫,強調了山中仙境的幽靜和與世隔絕的特質。同時,"山中笙鶴尚遺響"以及"湖外人煙驚歲華",則傳達了人間繁華與山中寧靜的對比,進一步體現了修道人生活的超然態度。
最后兩句中,詩人通過"道人眸子照秋色"和"邀我分山筑丹室",表達了詩人受道人的啟發,愿意追隨道人修道的心愿。而"驅丁役甲莫兒嬉"和"渴飲隱泉饑餌術"則是對俗世生活的拒絕,強調了追求寧靜與自由的修道心態。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仙境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修道生活的贊美。同時,通過山水的對比和修道人的形象,傳達了一種追求寧靜、超越塵世紛擾的境界。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和隱喻手法,以及對仙境和修道生活的贊美,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意境,給人以思考人生的啟示。
“綠毛仙翁已仙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áo gōng tán fú dì
毛公壇福地
sōng luó dī cuì bái zhòu yīn, qī shí èr fēng zhōng zuì shēn.
松蘿滴翠白晝陰,七十二峰中最深。
lǜ máo xiān wēng yǐ xiān qù, wéi yǒu shí tán liú zhú wù.
綠毛仙翁已仙去,惟有石壇留竹塢。
zhú yīn sǎo tán shí chá yá, hàn shí fēng yǔ shēng xiǎn huā.
竹陰掃壇石槎牙,漢時風雨生蘚花。
shān zhōng shēng hè shàng yí xiǎng, hú wài rén yān jīng suì huá.
山中笙鶴尚遺響,湖外人煙驚歲華。
dào rén móu zǐ zhào qiū sè, yāo wǒ fēn shān zhù dān shì.
道人眸子照秋色,邀我分山筑丹室。
qū dīng yì jiǎ mò ér xī, kě yǐn yǐn quán jī ěr shù.
驅丁役甲莫兒嬉,渴飲隱泉饑餌術。
“綠毛仙翁已仙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