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心識本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秉心識本源”全詩
秉心識本源,于事少滯礙。
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
觸熱藉子修,通流與廚會。
往來四十里,荒險崖谷大。
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
浮瓜供老病,裂餅嘗所愛。
于斯答恭謹,足以殊殿最。
詎要方士符,何假將軍蓋。
行諸直如筆,用意崎嶇外。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你的性情不以葷腥為食,清靜地待在仆人內。
心中懷抱著天地根源的認識,少有困礙和妨礙。
云端上的水筒破了,樹林和山石都破碎了。
碰到火熱就用來敷修身,通過聯系水流和廚房來滿足需求。
往來四十里,荒涼險峻的崖谷很大。
日暮驚覺還未進餐,臉色紅潤相對愧愧。
漂浮的果子供給年老與疾病,破裂的餅干嘗到心愛的味道。
以這樣的態度答復恭敬,足以超越殿殿之上。
何必要符咒方士的標記,將軍什么大帳篷?
行走像一支揮動的筆,意義在崎嶇坎坷之外。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該詩以一種修行的心境,表達了詩人對苦行的態度和信仰的堅持。詩中的水筒是杜甫修行的象征,象征著他心中追求的道路和生活的意義。詩人形容自己的性格清靜,不以葷腥為食,將自己比作內外兩個世界的仆人。他深知一切事物的本源,對于瑣碎的事物不感滯礙。詩人將自己的修行比作破裂的水筒,在云端中坼裂,山石碎裂,但他不以為意。他在修身時使用水筒來敷,與水流和廚房聯系,滿足生活的需求。詩中的四十里是指詩人往來的路程,險峻的崖谷意味著他修行的困難。詩人形容自己日暮仍未進餐,臉色紅潤相對愧愧,意味著他修行的艱辛和自我約束。最后,詩人表示即使沒有符咒和將軍的帳篷,他的修行也足以超越殿殿之上,行走的足跡就像一支揮動的筆,意義在崎嶇坎坷之外。整首詩深邃含蓄,抒發了詩人對于修身修行的堅持和對于人生的思考。
“秉心識本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n xíng yuǎn xiū shuǐ tǒng yǐn shuǐ tǒng
信行遠修水筒(引水筒)
rǔ xìng bù rú hūn, qīng jìng pū fū nèi.
汝性不茹葷,清靜仆夫內。
bǐng xīn shí běn yuán, yú shì shǎo zhì ài.
秉心識本源,于事少滯礙。
yún duān shuǐ tǒng chè, lín biǎo shān shí suì.
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
chù rè jí zi xiū, tōng liú yǔ chú huì.
觸熱藉子修,通流與廚會。
wǎng lái sì shí lǐ, huāng xiǎn yá gǔ dà.
往來四十里,荒險崖谷大。
rì xūn jīng wèi cān, mào chì kuì xiāng duì.
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
fú guā gōng lǎo bìng, liè bǐng cháng suǒ ài.
浮瓜供老病,裂餅嘗所愛。
yú sī dá gōng jǐn, zú yǐ shū diàn zuì.
于斯答恭謹,足以殊殿最。
jù yào fāng shì fú, hé jiǎ jiāng jūn gài.
詎要方士符,何假將軍蓋。
xíng zhū zhí rú bǐ, yòng yì qí qū wài.
行諸直如筆,用意崎嶇外。
“秉心識本源”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