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時圭璧形聲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昌時圭璧形聲應”全詩
何煩礎汗生蒸潤,便借爐薰作晦冥。
一念故應周法界,萬神元不隔明庭。
昌時圭璧形聲應,不似周時莫我聽。
分類: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再次喜雨詩韻,以表隨車之應》范成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再次喜雨詩韻,以表隨車之應》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仙篆驅龍效水靈,
佛螺吹梵演云經。
何煩礎汗生蒸潤,
便借爐薰作晦冥。
一念故應周法界,
萬神元不隔明庭。
昌時圭璧形聲應,
不似周時莫我聽。
中文譯文:
仙篆鼓動龍,效仿水靈;
佛螺吹奏梵音,演繹云經。
為何煩惱基礎之汗,生發蒸騰滋潤,
便借爐火薰熏,使其昏暗而幽冥。
一念之間即可應和周遍的法界,
萬神元神無障礙地在明亮的庭院中往來。
如今的時光,圭璧聲音相應,
卻不如周時代,無法讓我傾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范成大創作的一首詩詞,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化名人。這首詩描繪了喜雨的景象,并以此為引子,表達了對于人生中種種境遇和體悟的思考。
詩中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將仙篆、龍、水靈、佛螺、梵音、云經等形象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豐富的意象和音韻的交融。通過描述仙篆鼓動龍、佛螺吹奏梵音,詩人表達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活力。
詩中還提到了爐火薰熏,使得景象變得昏暗而幽冥,這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暗示,暗示人們在追求世俗歡愉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些純粹和明亮的東西,有時候需要在昏暗中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
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范成大對于時光變遷的感慨和對于傳統價值的思考。他說一念之間即可應和周遍的法界,意味著人們的內心境遇可以與宇宙萬物相通,而不受限于時空的局限。然而,他又提到現在的時光不如周時代,無法讓他傾聽。這或許是對于當時社會變遷和文化衰落的感嘆,也可以理解為對于人們追求內心寧靜和真實的期盼。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意象豐富的語言表達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活力,并通過對時光變遷和內心體悟的思考,抒發了對于純粹和明亮的渴望。詩中運用了音韻和意象相結合的手法,給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間。
“昌時圭璧形聲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cì xǐ yǔ shī yùn, yǐ biǎo suí chē zhī yīng
再次喜雨詩韻,以表隨車之應
xiān zhuàn qū lóng xiào shuǐ líng, fú luó chuī fàn yǎn yún jīng.
仙篆驅龍效水靈,佛螺吹梵演云經。
hé fán chǔ hàn shēng zhēng rùn, biàn jiè lú xūn zuò huì míng.
何煩礎汗生蒸潤,便借爐薰作晦冥。
yī niàn gù yīng zhōu fǎ jiè, wàn shén yuán bù gé míng tíng.
一念故應周法界,萬神元不隔明庭。
chāng shí guī bì xíng shēng yīng, bù shì zhōu shí mò wǒ tīng.
昌時圭璧形聲應,不似周時莫我聽。
“昌時圭璧形聲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