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朅來長安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朅來長安城”全詩
豈無僊圣游,但未見哀識。
蹇師蜀方士,鬼物充服役。
朅來長安城,摩挲金銅狄。
大蛇死已論,葛陂囚且釋。
是事何足云,聊爾恤艱厄。
方從馬明生,西去鏈金液。
丹成得度世,造化為莫逆。
予亦江海人,名宦偶牽迫。
投劾去未能,見師三嘆息。
分類:
作者簡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贈蹇法師翊之》秦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贈蹇法師翊之》的中文譯文如下:
天都九經緯,
人物如紡績。
豈無僊圣游,
但未見哀識。
蹇師蜀方士,
鬼物充服役。
朅來長安城,
摩挲金銅狄。
大蛇死已論,
葛陂囚且釋。
是事何足云,
聊爾恤艱厄。
方從馬明生,
西去鏈金液。
丹成得度世,
造化為莫逆。
予亦江海人,
名宦偶牽迫。
投劾去未能,
見師三嘆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秦觀所作,題為《贈蹇法師翊之》。詩中表達了對蹇法師的贊賞和思念之情。
詩的開頭以天地的經緯來形容人物的辛勤勞作,暗示人生如織綢。接著作者表示,也許世間存在仙圣的游歷,但自己卻未曾見過這種悲哀的境遇。
接下來,詩中提及了蹇法師,他是一個來自蜀地的道士,卻被迫充當鬼物的仆役。他來到長安城后,觸摸著金銅器物,暗示他在世俗間的苦難和無奈。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一系列充滿離奇和神秘色彩的事件。大蛇死去后得到了解脫,葛陂囚禁的人也獲得了釋放。然而,作者認為這些事情并不足以成為值得一提的事,只是對蹇法師的同情和關懷。
最后幾句提到了作者自己,他也是一個居于江海之間的人,因名利的牽扯而備受困擾。他曾試圖呈遞彈劾書去解救蹇法師,但未能成功,只能看到法師三次嘆息。
整首詩通過對蹇法師境遇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法師的同情和敬意,同時也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困境和無能為力的感受。這首詩在形式上運用了寫景和抒懷的手法,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朅來長安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jiǎn fǎ shī yì zhī
贈蹇法師翊之
tiān dū jiǔ jīng wěi, rén wù rú fǎng jī.
天都九經緯,人物如紡績。
qǐ wú xiān shèng yóu, dàn wèi jiàn āi shí.
豈無僊圣游,但未見哀識。
jiǎn shī shǔ fāng shì, guǐ wù chōng fú yì.
蹇師蜀方士,鬼物充服役。
qiè lái cháng ān chéng, mā sā jīn tóng dí.
朅來長安城,摩挲金銅狄。
dà shé sǐ yǐ lùn, gé bēi qiú qiě shì.
大蛇死已論,葛陂囚且釋。
shì shì hé zú yún, liáo ěr xù jiān è.
是事何足云,聊爾恤艱厄。
fāng cóng mǎ míng shēng, xī qù liàn jīn yè.
方從馬明生,西去鏈金液。
dān chéng de dù shì, zào huà wéi mò nì.
丹成得度世,造化為莫逆。
yǔ yì jiāng hǎi rén, míng huàn ǒu qiān pò.
予亦江海人,名宦偶牽迫。
tóu hé qù wèi néng, jiàn shī sān tàn xī.
投劾去未能,見師三嘆息。
“朅來長安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