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臺曉日屯千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臺曉日屯千騎”全詩
行臺曉日屯千騎,祖道春風屬一樽。
莫許留犁輕結好,便令甌脫復游魂。
要須盡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
分類:
作者簡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秦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
天馬蒲萄隔玉門,
漢廷誰更勇如尊。
行臺曉日屯千騎,
祖道春風屬一樽。
莫許留犁輕結好,
便令甌脫復游魂。
要須盡取熙河地,
打鼓梁州看上元。
中文譯文:
天馬蒲萄隔離了玉門,
漢廷中有誰能像尊主一樣勇敢。
行臺的旭日照耀著千騎兵,
祖輩的道義就像春風一樣屬于一樽美酒。
不要讓留住犁耕輕易結下深厚的友誼,
反而讓離去的人自由地徘徊。
我們應該盡情占領熙河地,
擊鼓歡迎著來自梁州的上元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秦觀的《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詩人通過送別蔣穎叔帥的場景,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祝福,同時也展現了對邊塞英勇將士的贊賞。
首先,詩中提到"天馬蒲萄隔玉門",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的壯麗景色,表達了對邊塞將士們的贊美和欽佩。"天馬蒲萄"暗喻蒲萄酒,隔離了邊塞和中原的玉門,使邊塞將士們成為了獨特的存在。
其次,詩中稱贊了蔣穎叔帥的勇敢和英雄氣概,認為他在漢廷中無人能及。"行臺曉日屯千騎"形象地描繪了蔣穎叔帥率領千騎兵駐守行臺,展現了他的統帥才能和軍事威武。
接著,詩中提到了祖輩的道義和春風屬于一樽美酒的意象,表達了對蔣穎叔帥的親切和深厚的情感。這里的"祖道"指的是蔣穎叔帥祖輩留下的傳統和道義,而"春風屬一樽"則寓意著祖輩的美德和精神遺產。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蔣穎叔帥的期望和祝福。"莫許留犁輕結好"意味著不希望蔣穎叔帥輕易地留下他在中原的親友情感,而要讓他的魂靈自由地游蕩。"要須盡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表達了對蔣穎叔帥占領熙河地的期望,并歡迎他在梁州的上元節慶典中敬酒觀禮。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蔣穎叔帥的送別,展現了邊塞將士的英勇和忠誠,表達了對他們的欽佩和祝福。詩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秦觀的《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詩人通過送別蔣穎叔帥的場景,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祝福,同時也展現了對邊塞英勇將士的贊賞。
首先,詩中提到"天馬蒲萄隔玉門",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的壯麗景色,表達了對邊塞將士們的贊美和欽佩。"天馬蒲萄"暗喻蒲萄酒,隔離了邊塞和中原的玉門,使邊塞將士們成為了獨特的存在。
其次,詩中稱贊了蔣穎叔帥的勇敢和英雄氣概,認為他在漢廷中無人能及。"行臺曉日屯千騎"形象地描繪了蔣穎叔帥率領千騎兵駐守行臺,展現了他的統帥才能和軍事威武。
接著,詩中提到了祖輩的道義和春風屬于一樽美酒的意象,表達了對蔣穎叔帥的親切和深厚的情感。這里的"祖道"指的是蔣穎叔帥祖輩留下的傳統和道義,而"春風屬一樽"則寓意著祖輩的美德和精神遺產。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蔣穎叔帥的期望和祝福。"莫許留犁輕結好"意味著不希望蔣穎叔帥輕易地留下他在中原的親友情感,而要讓他的魂靈自由地游蕩。"要須盡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表達了對蔣穎叔帥占領熙河地的期望,并歡迎他在梁州的上元節慶典中敬酒觀禮。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對蔣穎叔帥的送別,展現了邊塞將士的英勇和忠誠,表達了對他們的欽佩和祝福。詩中融合了自然景色、英雄氣概和傳統道義等元素,形成了一幅邊塞壯麗風景和英雄豪情的畫卷。
“行臺曉日屯千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iǎng yǐng shū shuài xī hé èr shǒu
送蔣穎叔帥熙河二首
tiān mǎ pú táo gé yù mén, hàn tíng shuí gèng yǒng rú zūn.
天馬蒲萄隔玉門,漢廷誰更勇如尊。
xíng tái xiǎo rì tún qiān qí, zǔ dào chūn fēng shǔ yī zūn.
行臺曉日屯千騎,祖道春風屬一樽。
mò xǔ liú lí qīng jié hǎo, biàn lìng ōu tuō fù yóu hún.
莫許留犁輕結好,便令甌脫復游魂。
yào xū jǐn qǔ xī hé dì, dǎ gǔ liáng zhōu kàn shàng yuán.
要須盡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
“行臺曉日屯千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