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參差到平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歷盡參差到平地”全詩
我來仍值風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尋蒼翠,歷盡參差到平地。
萬里風來拂骨清,卻憶人間如夢寐。
夜深無風月入扉,相對老人如槁枝。
流水與天爭入海,共笑此心誰得知。
下山卻向中{左氵右霝}望,番憶當時在屏幛。
老母思兒且欲歸,回首云峰已天上。
分類:
作者簡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宿金山》秦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宿金山》
山南山北江水流,
半空金碧隨云浮。
我來仍值風日好,
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尋蒼翠,
歷盡參差到平地。
萬里風來拂骨清,
卻憶人間如夢寐。
夜深無風月入扉,
相對老人如槁枝。
流水與天爭入海,
共笑此心誰得知。
下山卻向中望,
番憶當時在屏帳。
老母思兒且欲歸,
回首云峰已天上。
中文譯文:
山南山北江水流,
半空金碧隨云浮。
我來仍值風日好,
十月未寒如晚秋。
山僧引客尋蒼翠,
歷盡參差到平地。
萬里風來拂骨清,
卻憶人間如夢寐。
夜深無風月入扉,
相對老人如槁枝。
流水與天爭入海,
共笑此心誰得知。
下山卻向中望,
番憶當時在屏帳。
老母思兒且欲歸,
回首云峰已天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秦觀創作的作品,通過描繪山水景色和抒發作者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詩中描繪了山南山北的江水流動,以及半空中金碧色的云浮動,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色。作者表示自己來到這里,正逢風和日麗的好時光,雖然已是十月,但仍然沒有寒意,猶如晚秋的溫暖。
山僧引領客人尋找蒼翠的景色,經歷了參差不齊的山路,最終到達平地。萬里之外的風吹拂著人的骨骼,清爽宜人,但作者卻回憶起人間的事物,感覺仿佛是在夢中。
夜深了,沒有風,明月進入房間,作者與老人相對而坐,老人像一根枯枝一樣。流水與天空爭奪進入大海,作者和老人一起笑著,他們的心思有誰能夠理解呢?
最后,下山之際,作者卻回頭向中央遠望,回憶起曾經在幕帳之中的種種經歷。老母親思念兒子,希望回家。但當她回首望去,云峰已經在天上,意味著時光流逝,事物易變,人生短暫。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山水景色和表達內心情感,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短暫無常的思考,以及對親情和時光流逝的感慨。整體氛圍溫婉寧靜,寄托了詩人的情感與思緒。
“歷盡參差到平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jīn shān
宿金山
shān nán shān běi jiāng shuǐ liú, bàn kōng jīn bì suí yún fú.
山南山北江水流,半空金碧隨云浮。
wǒ lái réng zhí fēng rì hǎo, shí yuè wèi hán rú wǎn qiū.
我來仍值風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
shān sēng yǐn kè xún cāng cuì, lì jìn cēn cī dào píng dì.
山僧引客尋蒼翠,歷盡參差到平地。
wàn lǐ fēng lái fú gǔ qīng, què yì rén jiān rú mèng mèi.
萬里風來拂骨清,卻憶人間如夢寐。
yè shēn wú fēng yuè rù fēi, xiāng duì lǎo rén rú gǎo zhī.
夜深無風月入扉,相對老人如槁枝。
liú shuǐ yǔ tiān zhēng rù hǎi, gòng xiào cǐ xīn shuí dé zhī.
流水與天爭入海,共笑此心誰得知。
xià shān què xiàng zhōng zuǒ shui yòu líng wàng, fān yì dāng shí zài píng zhàng.
下山卻向中{左氵右霝}望,番憶當時在屏幛。
lǎo mǔ sī ér qiě yù guī, huí shǒu yún fēng yǐ tiān shàng.
老母思兒且欲歸,回首云峰已天上。
“歷盡參差到平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