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漵依微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遠漵依微見”全詩
蟲魚各蕭散,云日共晶熒。
水荇重深翠,煙山疊亂青。
路回逢短榜,崖斷點孤翎。
叢薄開羅帳,淪漪寫鏡屏。
疏籬窺窅窕,支港泛笭箵。
遠漵依微見,哀猱斷續聽。
夢長天杳杳,人遠樹冥冥。
旅思搖風旆,歸期數月蓂。
何時燃蜜炬,復聽合前鈴。
分類:
作者簡介(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德清道中還寄子瞻》秦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德清道中還寄子瞻》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觀
投曉理竿栧,
溪行耳目醒。
蟲魚各蕭散,
云日共晶熒。
水荇重深翠,
煙山疊亂青。
路回逢短榜,
崖斷點孤翎。
叢薄開羅帳,
淪漪寫鏡屏。
疏籬窺窅窕,
支港泛笭箵。
遠漵依微見,
哀猱斷續聽。
夢長天杳杳,
人遠樹冥冥。
旅思搖風旆,
歸期數月蓂。
何時燃蜜炬,
復聽合前鈴。
中文譯文:
清晨投竿釣魚,理順漁線;
沿著溪流行走,耳目清醒。
昆蟲和魚兒分散出去,
云和太陽一同閃爍。
水中的荇草濃密而深翠,
山中的煙霧疊起,青翠交錯。
路上回頭看見短榜,
懸崖上有一片孤獨的翅膀斷了。
叢林稀疏處拉開羅帳,
水波倒映在鏡子上。
稀疏的籬笆窺視著幽深的小徑,
支港上泛起漣漪和草箬。
遠處的小溪微弱可見,
哀愁的猿猴斷續地叫著。
夢里的時間漫長而遙遠,
人已遠離,樹木蒼茫。
旅途中思念搖擺著風的旗幟,
回家的日子數著月份。
何時點燃蜜蠟的燈火,
再次聽到那熟悉的前門鈴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秦觀的作品,描繪了一幅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的圖景。詩人在德清道中,清晨投竿釣魚,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喚醒。詩中以自然景色和物象來抒發詩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詩人以清晨投竿、溪行耳目醒來開篇,展現了一個清新寧靜的畫面,讓讀者感受到清晨的寧靜和自然的美好。接著,通過描繪水中的荇草、山中的煙霧,以及遠處的小溪和猿猴的哀鳴,表達了自然景色的變化和詩人內心的感受。
詩中還有一些形象的描寫,如路上回頭看見短榜,懸崖上的孤翅膀,叢林中的羅帳和水波倒映在鏡子上,這些描寫增加了詩的層次和意境。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旅途中的思念之情和對歸期的期待,以及對家鄉的渴望和對重逢的向往。這種情感流露出詩人對家園和親人的深深眷戀之情。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為主題,描繪了一個清晨投竿釣魚、溪行賞景的場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緒。詩中運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景物描寫,展現了清晨的寧靜與喚醒、自然的美好與變化,以及旅途中的思念和對歸期的期待。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流暢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家園的眷戀之情。
“遠漵依微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é qīng dào zhōng hái jì zǐ zhān
德清道中還寄子瞻
tóu xiǎo lǐ gān yì, xī xíng ěr mù xǐng.
投曉理竿栧,溪行耳目醒。
chóng yú gè xiāo sàn, yún rì gòng jīng yíng.
蟲魚各蕭散,云日共晶熒。
shuǐ xìng zhòng shēn cuì, yān shān dié luàn qīng.
水荇重深翠,煙山疊亂青。
lù huí féng duǎn bǎng, yá duàn diǎn gū líng.
路回逢短榜,崖斷點孤翎。
cóng báo kāi luó zhàng, lún yī xiě jìng píng.
叢薄開羅帳,淪漪寫鏡屏。
shū lí kuī yǎo tiǎo, zhī gǎng fàn líng xīng.
疏籬窺窅窕,支港泛笭箵。
yuǎn xù yī wēi jiàn, āi náo duàn xù tīng.
遠漵依微見,哀猱斷續聽。
mèng cháng tiān yǎo yǎo, rén yuǎn shù míng míng.
夢長天杳杳,人遠樹冥冥。
lǚ sī yáo fēng pèi, guī qī shù yuè míng.
旅思搖風旆,歸期數月蓂。
hé shí rán mì jù, fù tīng hé qián líng.
何時燃蜜炬,復聽合前鈴。
“遠漵依微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