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逢四海為家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逢四海為家日”全詩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分類: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西塞山懷古》劉禹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西塞山懷古》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中文譯文:
西晉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江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詩意和賞析: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文人劉禹錫的作品,通過對西晉時期的歷史景觀的描繪,表達了對往事的思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晉時期的益州地區,形容當時樓船在江上行進,展現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然而,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金陵王的氣勢黯然收斂,可能是指金陵王劉義隆的興起和衰落,暗示了時光的無情和王朝的更替。
接著,詩中描繪了江底沉睡的千尋鐵鎖和從石頭中升起的降幡。這是對當時戰亂頻繁、江山易主的景象的暗示。鐵鎖沉江底暗示了歷史的沉淀和往事的塵封,而降幡出石頭則可能象征著新的政權崛起。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人世滄桑和對往事的傷感。作者說人世幾回傷往事,意味著歷史的更迭給人們帶來了多次的傷痛和離別。山形依舊枕江流,說明盡管時光更迭,山川依舊,江水依然流淌,暗示了歷史的延續性和人類的渺小。
最后兩句表達了現實生活中的歸屬感和秋天的寂寥。今逢四海為家日,意味著作者在如今的時代,四方的土地都成為了他的家園,感嘆人的歸屬感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域。故壘蕭蕭蘆荻秋,描繪了故園的凄涼景象,蕭瑟的蘆葦和荻花在秋天中搖曳,表達了離別和歲月的流轉。
整首詩通過對歷史景觀的描繪,抒發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感慨,同時表達了對往事的思念和對歸屬感的思考。它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唐代文人的豪情壯志和對歷史的關注。
“今逢四海為家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sài shān huái gǔ
西塞山懷古
xī jìn lóu chuán xià yì zhōu, jīn líng wáng qì àn rán shōu.
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qiān xún tiě suǒ chén jiāng dǐ,
千尋鐵鎖沉江底,
yī piàn jiàng fān chū shí tou.
一片降幡出石頭。
rén shì jǐ huí shāng wǎng shì, shān xíng yī jiù zhěn jiāng liú.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
jīn féng sì hǎi wéi jiā rì, gù lěi xiāo xiāo lú dí qiū.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今逢四海為家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