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人夸通判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上人夸通判雨”全詩
往年蘢蔥堂前路。
路上人夸通判雨。
去年拄杖過瓢泉,縣吏垂頭民笑語。
學窺圣處文章古。
清到窮時風味苦。
尊前老淚不成行,明日送君天上去。
分類: 玉樓春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玉樓春》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玉樓春》是宋代辛棄疾所作,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往年蘢蔥堂前路。
路上人夸通判雨。
去年拄杖過瓢泉,
縣吏垂頭民笑語。
學窺圣處文章古。
清到窮時風味苦。
尊前老淚不成行,
明日送君天上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辛棄疾對自己在官場上的遭遇和人生的感慨。詩中描述了往年的茂盛景象,強調了官員的權勢和榮耀。然而,現在的時局卻截然不同。辛棄疾在去年拄杖經過瓢泉時,縣吏低頭嘲笑,民眾也用輕蔑的語言嘲諷他。這表現了作者在官場上失寵的遭遇,被打壓和冷落的心情。
詩的下半部分,辛棄疾表達了對文學的熱愛和對時局的不滿。他說自己學習古人的文章,希望能夠達到圣人的境地,但在這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他感到清正廉潔已經很難。他形容自己的心情苦澀,表示自己在尊貴的場合都不敢流露出悲傷的眼淚。最后,他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能夠送別親友,去天上過上更好的生活。
這首詩反映了辛棄疾在宋代政治斗爭中的挫折和失意,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儒家文化和高尚道德的向往。通過描繪個人遭遇和對社會的反思,辛棄疾表達了他對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的不滿和對現實的無奈。這種對政治和生活的思考使得《玉樓春》成為辛棄疾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路上人夸通判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lóu chūn
玉樓春
qú shè jùn shí shì
渠攝郡時事
wǎng nián lóng cōng táng qián lù.
往年蘢蔥堂前路。
lù shàng rén kuā tōng pàn yǔ.
路上人夸通判雨。
qù nián zhǔ zhàng guò piáo quán, xiàn lì chuí tóu mín xiào yǔ.
去年拄杖過瓢泉,縣吏垂頭民笑語。
xué kuī shèng chù wén zhāng gǔ.
學窺圣處文章古。
qīng dào qióng shí fēng wèi kǔ.
清到窮時風味苦。
zūn qián lǎo lèi bù chéng háng, míng rì sòng jūn tiān shǎng qù.
尊前老淚不成行,明日送君天上去。
“路上人夸通判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