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時相對兩三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常時相對兩三峰”出自宋代辛棄疾的《玉樓春 戲賦云山》,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詩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常時相對兩三峰”全詩
《玉樓春 戲賦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云橫度。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分類: 玉樓春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注釋】:
①作于慶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時稼軒當已遷徙鉛山瓢泉新居。云山:據詞意,當為白云籠罩之山。稼軒賦云山詞共四首,此第一首。 題曰“戲賦”,用意命筆,自見歡快詼諧。觀其寫云山奇景,無非云來山隱,云去山現,但一經夸張渲染,波瀾起伏,便覺風趣異常,且不無禪理寓焉。不說青山隱于浮云,卻說浮云將山推走。以下溪頭尋山,故弄玄虛,極寫“山重水復”,正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風起云散,還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調開朗樂觀。
②“何人”兩句:是誰夜來把青山推走?想來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寫浮云遮山。《莊子·大宗師》:“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③“常時”兩句:謂平時常見青山,而今遍尋不見。
④“西風”兩句:突然西風吹散浮云,青山又呈現眼前。瞥(piē撇)起:驟起。云橫度:浮云橫飛。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⑤“老僧”兩句:謂山間老僧欣喜青山無恙。
-----------轉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 ),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 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容如題 ,乃吟詠云山之作。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 ”,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系,使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莊子這段話是為抒發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 ,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可見,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師其字面 ,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 ,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 ,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 。歇拍一韻緊承前韻 ,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 ?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 。”(《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 。”(《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賀新郎·邑中園亭⋯⋯》)你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 ,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 ”,來表現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 ?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 、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 ”,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①作于慶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時稼軒當已遷徙鉛山瓢泉新居。云山:據詞意,當為白云籠罩之山。稼軒賦云山詞共四首,此第一首。 題曰“戲賦”,用意命筆,自見歡快詼諧。觀其寫云山奇景,無非云來山隱,云去山現,但一經夸張渲染,波瀾起伏,便覺風趣異常,且不無禪理寓焉。不說青山隱于浮云,卻說浮云將山推走。以下溪頭尋山,故弄玄虛,極寫“山重水復”,正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風起云散,還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調開朗樂觀。
②“何人”兩句:是誰夜來把青山推走?想來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寫浮云遮山。《莊子·大宗師》:“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③“常時”兩句:謂平時常見青山,而今遍尋不見。
④“西風”兩句:突然西風吹散浮云,青山又呈現眼前。瞥(piē撇)起:驟起。云橫度:浮云橫飛。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⑤“老僧”兩句:謂山間老僧欣喜青山無恙。
-----------轉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 ),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 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容如題 ,乃吟詠云山之作。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 ”,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系,使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莊子這段話是為抒發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 ,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之而走”的“負”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可見,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師其字面 ,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 ,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 ,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 。歇拍一韻緊承前韻 ,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果,進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 ?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 。”(《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 。”(《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賀新郎·邑中園亭⋯⋯》)你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 ,景象突然一變:西風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 ”,來表現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 ?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 、關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 ”,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常時相對兩三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lóu chūn xì fù yún shān
玉樓春 戲賦云山
hé rén bàn yè tuī shān qù.
何人半夜推山去。
sì miàn fú yún cāi shì rǔ.
四面浮云猜是汝。
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xī fēng piē qǐ yún héng dù.
西風瞥起云橫度。
hū jiàn dōng nán tiān yī zhù.
忽見東南天一柱。
lǎo sēng pāi shǒu xiào xiāng kuā, qiě xǐ qīng shān yī jiù zhù.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常時相對兩三峰”平仄韻腳
拼音: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常時相對兩三峰”的相關詩句
“常時相對兩三峰”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常時相對兩三峰”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常時相對兩三峰”出自辛棄疾的 《玉樓春 戲賦云山》,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