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挾鴆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河豚挾鴆毒”全詩
蔞蒿或濟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衛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園綺成骨肉。
暴乾及為脯,拳曲蝟毛縮。
寄君頻咀嚼,去翳如折屋。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蔞蒿宜作河豚羹》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蔞蒿宜作河豚羹》
作者:辛棄疾(宋代)
詩意:這首詩詞以河豚羹為主題,通過描繪河豚的危險特性和與之相對立的蔞蒿的救命之功,表達了人生不易和權力的轉變。詩人辛棄疾借河豚和蔞蒿的寓意,隱喻了人世間的權謀和虛偽,以及在這種環境中保持純真和真實的困難。
賞析:這首詩詞通過對河豚和蔞蒿的對比,揭示了人世間的權謀和虛偽。河豚被描述為挾帶鴆毒,一臠足就可以殺人,象征權力的暴力和危險。而蔞蒿則被描繪為能夠解毒的草藥,它的赤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詩中提到河豚在野外時被衛青混在奴仆中,意味著權力還未顯現時,它隱匿在平凡之中。但當河豚登上君子堂,即權力顯現之時,園綺成為它的骨肉,顯示出權力的腐蝕力和人性的扭曲。
然而,辛棄疾最后提到河豚被制成脯肉,拳曲蝟毛縮,寄給朋友頻頻咀嚼,去翳如折屋。這里可以理解為辛棄疾用以喻示權謀和虛偽的河豚,最終被人們消化、消融,而唯有蔞蒿的清新和純真才能去除偽裝,還原真實。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河豚和蔞蒿為象征,通過揭示權力的險惡和虛偽,表達了辛棄疾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真實的追求。它警示人們在權謀的世界中保持純真與真實的困難,同時呼吁人們拒絕虛偽,追求真實的人性和價值。
“河豚挾鴆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óu hāo yí zuò hé tún gēng
蔞蒿宜作河豚羹
hé tún xié zhèn dú, shā rén yī luán zú.
河豚挾鴆毒,殺人一臠足。
lóu hāo huò jì zhī, chì xīn zhì rén fù.
蔞蒿或濟之,赤心置人腹。
fāng qí zài yě zhōng, wèi qīng hùn nú pú.
方其在野中,衛青混奴仆。
jí dēng jūn zǐ táng, yuán qǐ chéng gǔ ròu.
及登君子堂,園綺成骨肉。
bào gān jí wèi pú, quán qū wèi máo suō.
暴乾及為脯,拳曲蝟毛縮。
jì jūn pín jǔ jué, qù yì rú zhé wū.
寄君頻咀嚼,去翳如折屋。
“河豚挾鴆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