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掛空齋作琴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且掛空齋作琴伴”全詩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送劍與傅巖叟》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劍與傅巖叟》
鏌邪三尺照人寒,
試與挑燈子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
未須攜去斬樓蘭。
中文譯文:
一把寒光閃耀的寶劍,
試著點亮燈火,細細觀看。
暫時掛在空蕩的齋房里,作為琴音的伴奏,
不急著攜帶它去斬殺樓蘭。
詩意解析:
這首詩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作品,通過描述送劍與傅巖叟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友誼和心境的思考。
首先,詩中的"鏌邪三尺"指的是一把寒光閃耀的寶劍,象征著勇氣和力量。作者試著點亮燈火,細細觀看這把寶劍,似乎在思考它所代表的意義和價值。
接下來,作者將這把寶劍暫時掛在空蕩的齋房里,作為琴音的伴奏。這里的齋房可以理解為心靈的寄托之地,琴音則代表著寧靜和美好的情感。作者暫時將寶劍放在一邊,似乎在表達一種追求內心寧靜的意愿,而非急于行動。
最后兩句"未須攜去斬樓蘭"則是詩的結尾。樓蘭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城市,象征著邊疆的戰爭和冒險。這里作者表示不急于攜帶寶劍去斬殺樓蘭,可以理解為作者暫時不急于面對困難和挑戰,而是更注重內心的平靜與寧謐。
賞析:
《送劍與傅巖叟》以簡潔而充滿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過描繪寒光閃耀的寶劍、空蕩的齋房和美妙的琴音,詩中透露出一種積極向上又內斂深沉的意境。
詩中的寶劍象征著力量和勇氣,而齋房和琴音則代表著內心的寧靜和美好。作者將寶劍掛在齋房里,表達了對內心平靜的追求,而非急于行動。最后,作者表示不急于去面對困難和挑戰,更注重內心的寧靜與寧謐。
整首詩意境高遠,意蘊深邃,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它表達了一種追求內心平靜與美好的心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友誼和勇氣的思考。這首詩以簡短而精練的語言,通過意象的運用,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藝術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是一首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的作品。
“且掛空齋作琴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jiàn yǔ fù yán sǒu
送劍與傅巖叟
mò xié sān chǐ zhào rén hán, shì yǔ tiǎo dēng zǐ xì kàn.
鏌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子細看。
qiě guà kōng zhāi zuò qín bàn, wèi xū xié qù zhǎn lóu lán.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且掛空齋作琴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