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年有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吾年有幾”全詩
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
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後人凄斷。
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
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
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
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分類: 永遇樂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①約作于慶元三、四年間(1197—1198)。時稼軒罷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中的堂名。陶潛有《停云》詩四章,并自序曰:“思親友也。”稼軒素來仰慕陶潛,借以用作堂名,亦兼取其“思親友”之意。作親舊報書:給親友寫回信。 起筆應題,以下由停云新松而興嘆人事。念及新松“何日成陰”,遂生遲暮之感。池館草棘,良辰不再,則有古今興衰之恨。烈士暮年,懷抱蕭索如此。下片承上作自我排遣,然置身“停云”,“夢覺東窗”,復起親友之思,致有提筆作書之舉。以下語雖詼諧,不亦有所寄情?天性如此,不容他徹底投閑偷懶。
②“投老”三句:嘆老來惟以料理松杉為事。投老:臨老,到老。政:通“正”。爾:如此。
③“何日”三句:我已年老,何日才能見到青松成蔭。杜牧《嘆花》:“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陰:同“蔭”。
④“古來”三句: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為荒草荊棘,引人傷感。凄斷:凄涼斷魂。
⑤“想當年”兩句: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夜闌:夜深。
⑥“停云”兩句: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萬事不關心眼:化用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⑦“夢覺”三句:夢醒無他事,惟思親友。此化用陶潛《停云》詩“閑飲東窗”而思良朋之意。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語出《世說新語·任誕篇》:阮仲容家貧居道南,諸阮家富居道北。七月七日,北阮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用竹桿掛出一件布制的短褲。人怪而問之,他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辛詞借用其語,表示閑居無聊的情思。題書簡:寫信。即題序云“作親舊報書”。
⑧“霎時”三句:怒風吹去紙筆,寫不成書,似天教我懶。
⑨“又何事”二句:謂急雨催我寫詩。這兩句化用杜甫詩意:“片云頭上黑,應是催雨詩。”(《陪諸貴公子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何事:為什么。斗暗:突然昏暗。
-----------轉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吾年有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yù lè jiǎn jiào tíng yún xīn zhǒng shān sōng, xì zuò shí yù zuò qīn jiù bào shū, zhǐ bǐ ǒu wèi dà fēng chuī qù, mò zhāng yīn jí zhī
永遇樂 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為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tóu lǎo kōng shān, wàn sōng shǒu zhǒng, zhèng ěr kān tàn.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
hé rì chéng yīn, wú nián yǒu jǐ, shì jiàn ér sūn wǎn.
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
gǔ lái chí guǎn, yún yān cǎo jí, zhǎng shǐ hòu rén qī duàn.
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後人凄斷。
xiǎng dāng nián liáng chén yǐ hèn, yè lán jiǔ kōng rén sàn.
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tíng yún gāo chù, shéi zhī lǎo zi, wàn shì bù guān xīn yǎn.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
mèng jué dōng chuāng, liáo fù ěr ěr, qǐ yù tí shū jiǎn.
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
shà shí fēng nù, dǎo fān bǐ yàn, tiān yě zhǐ jiào wú lǎn.
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
yòu hé shì, cuī shī yǔ jí, piàn yún dòu àn.
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吾年有幾”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上聲四紙 (仄韻) 上聲五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