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留待百年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心留待百年余”全詩
疇昔人憐翁失馬,只今自喜我知魚。
苦無突兀千間庇,豈負辛勤一束書。
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余。
分類: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草堂經始上元初,
四面溪山畫不如。
疇昔人憐翁失馬,
只今自喜我知魚。
苦無突兀千間庇,
豈負辛勤一束書。
種木十年渾未辦,
此心留待百年余。
中文譯文:
草草搭建的小屋,經歷了上元節初的日子,
周圍的溪水和山景無法與畫相比。
曾經有人同情我失去了馬匹,
如今我自喜于理解捕魚之樂。
雖然屋子沒有突兀的高墻庇護,
但也不辜負我辛勤工作的一束書籍。
種植了十年的樹木仍然沒有成長,
這份心愿留待百年之后才能實現。
詩意和賞析:
《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是辛棄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以自己新居為背景,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思考。
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自己初建的小屋,稱之為"草堂",并將時間點設定在上元節初,展示了一種新的開始和希望。他贊美四周的溪水和山景,認為它們美麗得無法用畫筆描繪。
詩人通過描述曾經失去馬匹的故事,表達了對過去困難時刻的回顧,以及對現在捕魚生活的滿足和喜悅。這種對生活變化的認識和對自然的感悟展示了詩人對人生經歷的思考。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自己的居所沒有高墻的保護,意味著他沒有世俗的功名地位和權勢,但他并不感到遺憾。他以一束書來象征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學識,表示盡管沒有顯赫的住所,但他不會辜負自己對知識的追求。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種植了十年的樹木仍未長成,但他愿意將這份心愿留待百年之后。這體現了詩人對未來的期許和對持久耐心的追求,同時也傳遞了一種對美好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詩人的生活狀態和思考,表達了對自然、對生活和對未來的獨特體驗和感悟。通過對生活瑣事的觀察和思考,辛棄疾展示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引發讀者對生活和未來的深入思考。
“此心留待百年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ào chāng fù wèn xùn xīn jū zhī zuò
和趙昌父問訊新居之作
cǎo táng jīng shǐ shàng yuán chū, sì miàn xī shān huà bù rú.
草堂經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畫不如。
chóu xī rén lián wēng shī mǎ, zhǐ jīn zì xǐ wǒ zhī yú.
疇昔人憐翁失馬,只今自喜我知魚。
kǔ wú tū wù qiān jiān bì, qǐ fù xīn qín yī shù shū.
苦無突兀千間庇,豈負辛勤一束書。
zhǒng mù shí nián hún wèi bàn, cǐ xīn liú dài bǎi nián yú.
種木十年渾未辦,此心留待百年余。
“此心留待百年余”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