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千載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孰知千載後”全詩
闕里得其傳,功與造化俱。
孰知千載後,乃尊重譯書!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雜感》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感》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土生誦二典,
怳若生唐虞,
升降奉玉帛,
可否聞吁俞。
闕里得其傳,
功與造化俱。
孰知千載后,
乃尊重譯書!
中文譯文:
土地上的人們背誦著兩本典籍,
仿佛回到了唐朝和虞朝的時代。
他們升降時奉獻玉帛,
是否能夠聽到他們的呼聲呢?
皇宮中傳承下來的文化,
功績與天地造化一樣偉大。
誰能想到千年之后,
人們會如此尊重翻譯的著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對翻譯工作的重視。詩中提到土地上的人們背誦著兩本典籍,這象征著他們對于古代文化的傳承和尊重。作者以"怳若生唐虞"的形容詞來形容人們的背誦,表達了他們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時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采和文化的底蘊。
詩中提到人們升降時奉獻玉帛,這可能是指人們對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奉獻精神。作者詢問是否能夠聽到他們的呼聲,意味著他希望人們對于古代文化的重視和理解能夠被真正傳達出去。
接下來,作者提到闕里得其傳,意味著古代文化在皇宮中得到了傳承和保護,而這種傳承和保護與天地造化一樣偉大。最后,作者對千年之后人們對于翻譯著作的尊重表示驚訝和欣慰,表達了他對于翻譯工作的重要性的認可。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古代文化的珍視和對于翻譯工作的重視,同時也暗示了對于傳承和保護古代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這首詩詞通過對古代文化的贊美和對翻譯工作的呼喚,展現了作者對于文化傳承和跨時空交流的思考和關注。
“孰知千載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gǎn
雜感
tǔ shēng sòng èr diǎn, huǎng ruò shēng táng yú, shēng jiàng fèng yù bó, kě fǒu wén xū yú.
土生誦二典,怳若生唐虞,升降奉玉帛,可否聞吁俞。
quē lǐ dé qí chuán, gōng yǔ zào huà jù.
闕里得其傳,功與造化俱。
shú zhī qiān zǎi hòu, nǎi zūn chóng yì shū!
孰知千載後,乃尊重譯書!
“孰知千載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