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爾苦寒何太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爾苦寒何太酷”全詩
蠻夷長老怨苦寒,昆侖天關凍應折。
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
天兵斬斷青海戎,殺氣南行動地軸,不爾苦寒何太酷。
巴東之峽生凌澌,彼蒼回軒人得知。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唐代杜甫創作的《后苦寒行二首》。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南紀巫廬瘴氣不斷,從太古以來無尺寸的雪。蠻夷的長者們怨恨嚴寒,昆侖山脈的天關已被嚴寒凍斷。玄猿張口無法吟嘯,白鶴的翅膀垂落,眼中流淌著血。如何才能夠讓春泥填補這大地的裂縫呢?
夜晚來臨,江門失去了一株巨大的樹木,猛烈的風在夜間吹襲著白色的屋舍。天兵們斬斷了青海的蠻夷戰士,殺氣蔓延向南,動搖了大地的中心軸,難道因此才有了如此嚴酷的寒冷嗎?
巴東的峽谷中產生了浮冰,那片遼闊的蒼穹會傳達人們的感知。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北方嚴寒地區的嚴酷自然環境和人們在其中所受的磨難。詩人通過生動的描寫,表現出大自然的無情和人類的無奈,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系。
詩中通過“南紀巫廬瘴氣不斷”一句,展現了南方巫山的氣候異常潮濕,而北方昆侖山則極寒,對比兩地的氣候差異。作者通過“蠻夷長老怨苦寒”以及“昆侖天關凍應折”等句,表達了北方人們對寒冷的不滿和對極寒環境的抱怨。這些描寫體現了人類在面對自然的力量時的無力感和不滿情緒。
詩中的“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表現了動物們在嚴寒中的痛苦,進一步凸顯了嚴酷的自然環境。而“安得春泥補地裂”則表達了詩人的愿望,希望能夠通過春天的來臨來修補受寒冷破壞的大地。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戰爭的景象,天兵斬斷了青海戎的戰士,這與前半部分的描寫形成了反差。通過描繪戰爭中的殺氣和動蕩,詩人強調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暗示了戰亂帶來的破壞和不穩定。
最后兩句“巴東之峽生凌澌,彼蒼回軒人得知”,則通過自然景象傳達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知,使整首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形成了巧妙的對比。
總之,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示了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同時抒發了詩人對嚴酷自然和戰亂所帶來的痛苦和不滿。
“不爾苦寒何太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òu kǔ hán xíng èr shǒu
后苦寒行二首
nán jì wū lú zhàng bù jué, tài gǔ yǐ lái wú chǐ xuě.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以來無尺雪。
mán yí zhǎng lǎo yuàn kǔ hán,
蠻夷長老怨苦寒,
kūn lún tiān guān dòng yīng zhé.
昆侖天關凍應折。
xuán yuán kǒu jìn bù néng xiào, bái hú chì chuí yǎn liú xiě.
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ān dé chūn ní bǔ dì liè.
安得春泥補地裂。
wǎn lái jiāng mén shī dà mù, měng fēng zhōng yè chuī bái wū.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
tiān bīng zhǎn duàn qīng hǎi róng,
天兵斬斷青海戎,
shā qì nán xíng dòng dì zhóu, bù ěr kǔ hán hé tài kù.
殺氣南行動地軸,不爾苦寒何太酷。
bā dōng zhī xiá shēng líng sī,
巴東之峽生凌澌,
bǐ cāng huí xuān rén dé zhī.
彼蒼回軒人得知。
“不爾苦寒何太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