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取不遣一騎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掩取不遣一騎歸”全詩
不然萬里將天威,提兵直解邊城圍,苜蓿滿川胡馬肥,掩取不遣一騎歸。
苦心文章亦未非,與此二事同一機。
寥寥千載見亦稀,莊屈已死吾疇依?哀哉窮子百家衣,豈識萬斛傾珠璣。
欲洗薄蝕還光輝,熟睨無力空歔欷。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書感》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書感》
丈夫本愿脫世鞿,
丹成晝日凌空飛,
纓冠佩玉朝紫微,
白銀宮闕瞻巍巍。
不然萬里將天威,
提兵直解邊城圍,
苜蓿滿川胡馬肥,
掩取不遣一騎歸。
苦心文章亦未非,
與此二事同一機。
寥寥千載見亦稀,
莊屈已死吾疇依?
哀哉窮子百家衣,
豈識萬斛傾珠璣。
欲洗薄蝕還光輝,
熟睨無力空歔欷。
中文譯文:
《書感》
一個有志之士本有愿望超越塵世,
如今已經修行成功,白天飛翔在高空。
戴著纓冠佩戴玉飾,朝拜紫微星宮,
眺望著高聳巍峨的白銀宮殿。
否則,將軍的威勢就會蔓延萬里,
帶兵直接解救被敵圍困的邊城。
苜蓿遍布河川,胡馬肥壯,
卻無法掩蓋不派遣一騎歸來的事實。
辛勤的創作和文學也不是無用功,
與這兩件事情有著相同的動機。
千載難逢,見證的人也很稀少,
莊子、屈原等已經過世,我還依附于誰?
可憐啊,貧窮的人百家衣食難保,
又怎么會認識珍貴的萬斛珠璣?
想洗去薄蝕,讓輝煌重現,
但眼下已無力為之,只能空嘆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理想和現實境遇之間的矛盾和無奈之情。
首先,詩中描述了丈夫(指有志向的人)最初的愿望是超越塵世,追求卓越的境界。然而,現實中他已經修行成功,但只能在白天飛翔,暗示他未能完全擺脫塵世的束縛。
接著,詩中描繪了將軍的形象,將軍代表著權力和威勢。將軍可以帶領軍隊征戰萬里,解救被困的邊城,但這種威勢也有限,無法徹底改變現實的局面。苜蓿滿川、胡馬肥壯的描寫,暗示了國家的富強,但無法掩蓋軍隊未能取得勝利的事實。
詩的第三部分,表達了對文學創作的思考。作者認為辛勤的創作和文學藝術并非無用功,與世間的權力爭斗具有相同的價值和動機。然而,千載難逢,能夠被后人看到的作品和思想也是非常稀少的,偉大的文學家如莊子、屈原已經過世,作者對于自己的文學價值和影響力感到困惑和迷茫。
最后,詩人表達了對貧窮和困苦的揭示和思考。窮人連溫飽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認識珍貴的珠璣之物了。詩人希望能夠洗去現實的薄蝕,重現自己的光輝,但他已經無力改變現狀,只能空悲嘆。
整首詩通過對不同情景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現實與理想、權力與文學、貧困與富貴之間的矛盾和無奈。詩人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個人的奮斗和努力是否被看重、被認可產生了迷茫和苦悶之情。
這首詩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旅程中的苦悶與追求,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實與人們內心的渴望。
“掩取不遣一騎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gǎn
書感
zhàng fū běn yuàn tuō shì jī, dān chéng zhòu rì líng kōng fēi, yīng guān pèi yù cháo zǐ wēi, bái yín gōng què zhān wēi wēi.
丈夫本愿脫世鞿,丹成晝日凌空飛,纓冠佩玉朝紫微,白銀宮闕瞻巍巍。
bù rán wàn lǐ jiāng tiān wēi, tí bīng zhí jiě biān chéng wéi, mù xu mǎn chuān hú mǎ féi, yǎn qǔ bù qiǎn yī qí guī.
不然萬里將天威,提兵直解邊城圍,苜蓿滿川胡馬肥,掩取不遣一騎歸。
kǔ xīn wén zhāng yì wèi fēi, yǔ cǐ èr shì tóng yī jī.
苦心文章亦未非,與此二事同一機。
liáo liáo qiān zǎi jiàn yì xī, zhuāng qū yǐ sǐ wú chóu yī? āi zāi qióng zi bǎi jiā yī, qǐ shí wàn hú qīng zhū jī.
寥寥千載見亦稀,莊屈已死吾疇依?哀哉窮子百家衣,豈識萬斛傾珠璣。
yù xǐ báo shí hái guāng huī, shú nì wú lì kōng xū xī.
欲洗薄蝕還光輝,熟睨無力空歔欷。
“掩取不遣一騎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