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還成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兀坐還成倦”全詩
跡寄浮生內,心游曠劫初。
太山均蟻垤,圣域亦蘧廬。
兀坐還成倦,荒畦去荷鋤。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春陰》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春陰》是宋代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窗戶昏暗,看不清楚字句,今天我停止閱讀書籍。
思緒漂泊于浮生之中,心靈在廣闊的世界中徘徊。
太山上的螞蟻也有自己的小丘,圣地也有茅屋。
我靜靜地坐著,卻感到疲倦,離開了荒蕪的田地,放下了鋤頭。
詩意:
《春陰》描繪了一個人在春天的陰暗中的心境。詩人通過窗戶昏暗的景象,表達了他對書籍的疲倦和對世俗生活的厭倦。他的思緒漂泊于浮生之中,心靈在廣闊的世界中游蕩,尋求一種解脫和自由。詩中還融入了對自然的描寫,通過太山上的螞蟻和圣地上的茅屋,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賞析:
《春陰》以簡潔的語言和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迷茫。詩中的窗戶昏暗象征著詩人對知識的疲倦和對世俗生活的厭倦,他選擇停止閱讀書籍,尋求內心的自由和解脫。詩人的心靈在廣闊的世界中徘徊,表達了他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精神境界的向往。太山上的螞蟻和圣地上的茅屋,象征著自然界中微小而平凡的存在,與人類的生活相互呼應。詩人通過對自然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的思考。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兀坐還成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yīn
春陰
chuāng hūn bú jiàn zì, jīn rì bà guān shū.
窗昏不見字,今日罷觀書。
jī jì fú shēng nèi, xīn yóu kuàng jié chū.
跡寄浮生內,心游曠劫初。
tài shān jūn yǐ dié, shèng yù yì qú lú.
太山均蟻垤,圣域亦蘧廬。
wù zuò hái chéng juàn, huāng qí qù hé chú.
兀坐還成倦,荒畦去荷鋤。
“兀坐還成倦”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