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通溝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水通溝洫”全詩
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池在濟寧州境)》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池在濟寧州境)》是唐代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人在南池與許主簿游玩時,觀察到秋水通溝洫,乘船進入城隅。晚上涼爽時,他看見有人在洗馬,周圍的樹木上一片蟬鳴聲。菱草已經成熟了,得益于時降的雨水,而蒲草荒涼的景象則是因為來到了八月天。早晨的時候有一層白露降下,使他遙想起舊時坐在青氈上的情景。
譯文:
秋水通溝洫,城隅進小船。
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詩意:
這首詩以南池游玩為背景,通過描寫周圍環境的變化,表達詩人對時光荏苒的感慨和對過往歲月的回憶。詩中展現了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對自身生活經驗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南池景物的描摹,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事的流轉。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共鳴。整首詩詞以描述為主,通過生動的描繪,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詩人所在的南池之中,感受到秋水流動、樹木搖曳和蟬鳴聲飛揚的情景,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感慨和回憶。詩人通過對南池中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自然界的運行和變遷,以及人事世故的變化,同時也透露出對歲月流逝和光陰不再的思考。詩人以寫景抒懷的手法,將自然景物與自身的感慨相融合,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帶出了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和對往昔歲月的思念。整首詩意境宜人,描寫細膩,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
“秋水通溝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rèn chéng xǔ zhǔ bù yóu nán chí chí zài jǐ níng zhōu jìng
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池在濟寧州境)
qiū shuǐ tōng gōu xù, chéng yú jìn xiǎo chuán.
秋水通溝洫,城隅進小船。
wǎn liáng kàn xiǎn mǎ, sēn mù luàn míng chán.
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líng shú jīng shí yǔ, pú huāng bā yuè tiān.
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
chén cháo jiàng bái lù, yáo yì jiù qīng zhān.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秋水通溝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