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警當寒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嚴警當寒夜”全詩
壯夫思感決,哀詔惜精靈。
王者今無戰,書生已勒銘。
封侯意疏闊,編簡為誰青。
舞劍過人絕,鳴弓射獸能。
铦鋒行愜順,猛噬失蹻騰。
赤羽千夫膳,黃河十月冰。
橫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稱。
哀挽青門去,新阡絳水遙。
路人紛雨泣,天意颯風飄。
部曲精仍銳,匈奴氣不驕。
無由睹雄略,大樹日蕭蕭。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挽歌,表達了對武衛將軍的哀悼之情以及對國家戰事和英勇將士的思念。這首詩共有三首,全文分述了將軍的戰功、才華以及將軍離世后的情景。
詩詞中文譯文:
嚴警當寒夜,前軍落大星。
壯夫思感決,哀詔惜精靈。
王者今無戰,書生已勒銘。
封侯意疏闊,編簡為誰青。
舞劍過人絕,鳴弓射獸能。
铦鋒行愜順,猛噬失蹻騰。
赤羽千夫膳,黃河十月冰。
橫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稱。
哀挽青門去,新阡絳水遙。
路人紛雨泣,天意颯風飄。
部曲精仍銳,匈奴氣不驕。
無由睹雄略,大樹日蕭蕭。
詩意和賞析:
杜甫以深沉的情感寫下了對故武衛將軍的挽歌。詩中,他描繪了將軍嚴謹警戒的夜晚,表現出將軍對國家的忠誠和警惕。將軍的離世讓壯士們感到悲傷,對他的思念如江河般洶涌。哀痛的詔書也折射出人們對將軍英靈的懷念之情。
詩中提到了王者今無戰,指出了當時國家已經沒有戰事,沒有了王者的斗爭,而壯士們卻已經安詳地安放在了銘牌之上,表現了將軍壯志未酬的遺憾。這種對英勇將士的懷念也呼應了整個詩的主題。
詩中通過"舞劍過人絕,鳴弓射獸能"等描寫,展現了將軍在戰場上的英勇和技藝。"铦鋒行愜順,猛噬失蹻騰"則表達了將軍的堅韌和果敢。詩中也提到了黃河的冰封,暗示了將軍的死去與自然界的冰寒相映成趣,增強了哀悼的氛圍。
在最后一部分,詩人描述了將軍的去世對人們和自然界產生的影響。路人紛紛在雨中哭泣,天意也隨風飄揚,表現出人們的傷感和將軍的英名仍在世間傳頌。將軍的部曲仍然保持著銳氣,匈奴雖然氣勢不再驕傲,但國家的力量依然雄厚。最后,詩人以"無由睹雄略,大樹日蕭蕭"作結,以"大樹日蕭蕭"形容將軍的離世,道出了將軍偉大事業的蕭條和結束,也更加突出了他的偉業和影響。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深切的哀思表達了杜甫對故武衛將軍的哀悼和懷念,通過描繪將軍的英勇、才華以及對國家的貢獻,展示了將軍的偉大和影響,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壯士、國家的情感和對時光流轉的感嘆。
“嚴警當寒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ù wǔ wèi jiāng jūn wǎn gē sān shǒu
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
yán jǐng dāng hán yè, qián jūn luò dà xīng.
嚴警當寒夜,前軍落大星。
zhuàng fū sī gǎn jué, āi zhào xī jīng líng.
壯夫思感決,哀詔惜精靈。
wáng zhě jīn wú zhàn, shū shēng yǐ lēi míng.
王者今無戰,書生已勒銘。
fēng hóu yì shū kuò, biān jiǎn wèi shuí qīng.
封侯意疏闊,編簡為誰青。
wǔ jiàn guò rén jué, míng gōng shè shòu néng.
舞劍過人絕,鳴弓射獸能。
xiān fēng xíng qiè shùn, měng shì shī juē téng.
铦鋒行愜順,猛噬失蹻騰。
chì yǔ qiān fū shàn, huáng hé shí yuè bīng.
赤羽千夫膳,黃河十月冰。
héng xíng shā mò wài, shén sù zhì jīn chēng.
橫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稱。
āi wǎn qīng mén qù, xīn qiān jiàng shuǐ yáo.
哀挽青門去,新阡絳水遙。
lù rén fēn yǔ qì, tiān yì sà fēng piāo.
路人紛雨泣,天意颯風飄。
bù qǔ jīng réng ruì, xiōng nú qì bù jiāo.
部曲精仍銳,匈奴氣不驕。
wú yóu dǔ xióng lüè, dà shù rì xiāo xiāo.
無由睹雄略,大樹日蕭蕭。
“嚴警當寒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