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傷遲暮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傷遲暮眼”全詩
關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
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寓目》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寓目》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描繪了農田豐收、山脈苜蓿生長的景象,同時反映了邊疆地區的風雨頻繁,河流無法順暢流動的情景,以及羌族的女子制作火炬、胡人駕馭駱駝的現象。整首詩揭示了作者晚年的自愧和痛苦,也反映了他經歷過的戰亂和動蕩的經歷。
詩詞中文譯文:
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關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
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和社會現象交織的方式,表達了杜甫內心的痛苦和沉思。
首先,詩人描繪了豐收的葡萄和茂盛的苜蓿。這反映了大自然中物產豐饒的景象,也可以理解為作者的生活基本安定,但他身世的動蕩使他不能完全享受到這些豐收帶來的歡樂。
其次,詩人描述了關山上云常伴雨且塞水不成河的景象。這反映了邊疆地區的風雨頻繁,河流無法正常流動。這里可以理解為國家的局勢動蕩不安,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個人的境遇困頓。
然后,詩中提到了羌族的女子制作火炬和胡人駕馭駱駝。這揭示了邊疆地區的生活狀態,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融和影響。
最后,詩人表現出自己的痛苦和晚年的自責。他說自己的眼睛已經衰老,經歷了喪亂和忍受了許多磨難。這里透露出杜甫對當時政治和社會的不滿和悲痛,以及自己作為詩人的力量的無助感。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景象刻畫,揭示了杜甫晚年的自愧、痛苦和對時事的憂憤。其意境深遠,字字珠璣,使人展開思考和體會。
“自傷遲暮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mù
寓目
yī xiàn pú táo shú, qiū shān mù xu duō.
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guān yún cháng dài yǔ, sāi shuǐ bù chéng hé.
關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
qiāng nǚ qīng fēng suì, hú ér zhì luò tuó.
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
zì shāng chí mù yǎn, sāng luàn bǎo jīng guò.
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
“自傷遲暮眼”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