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尚征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河間尚征伐”全詩
從弟人皆有,終身恨不平。
數金憐俊邁,總角愛聰明。
面上三年土,春風草又生。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不歸》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不歸》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痛苦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河間還有戰事,你的骨骸葬在空城中。
我的弟弟們都有功名,而我終生懊惱不平。
看到有才華的人受到重用,我心憐憫他們的英勇。
我臉上的皺紋像三年的塵土,但春風吹來,草又重新生長。
詩意和賞析:
《不歸》以戰爭為背景,通過描述河間的戰事和空城中的骨骸,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痛苦和悲憫之情。詩中的"弟弟"指的是其他人都有功名和成就,而作者卻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心生不平。他對那些有才華和勇氣的人表示羨慕和同情,認為他們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機會。
在詩的結尾,作者描述了自己面上三年的塵土,暗示了他的坎坷和困苦。然而,春風吹來,草又重新生長,這種春天的希望象征著新的機遇和可能性。這種對生命的堅韌和希望,與作者內心的不甘和對更美好未來的向往形成對比。
《不歸》通過對戰爭、功名和個人命運的反思,表達了杜甫內心深處的苦悶和對社會不公的關注。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現了作者的才華和情感。它呈現了人生的挫折和希望的交替,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社會公正的思考。
“河間尚征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ù guī
不歸
hé jiān shàng zhēng fá, rǔ gǔ zài kōng chéng.
河間尚征伐,汝骨在空城。
cóng dì rén jiē yǒu, zhōng shēn hèn bù píng.
從弟人皆有,終身恨不平。
shù jīn lián jùn mài, zǒng jiǎo ài cōng míng.
數金憐俊邁,總角愛聰明。
miàn shàng sān nián tǔ, chūn fēng cǎo yòu shēng.
面上三年土,春風草又生。
“河間尚征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